基于“第二个结合”视角下泰山文化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张凡 曹飞飞
1. 泰安市委党校 2. 泰山学院 271000
一、泰山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彼此契合
绵延几千年的泰山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向上的精神特质、包容的文化品格、和谐的伦理观念,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国泰民安”“登高必自”“不让土壤”等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相互契合。
(一)泰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相互契合
泰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相互契合。泰山文化倡导、践行“天人合一”。泰山文化中不乏“敬天法祖”“山川有灵”(如唐玄宗《纪泰山铭》)的内容,体现古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古代帝王更将泰山视为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在此封禅祭祀,泰山百姓依山而居、在此生产生活与泰山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主张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两者都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二)泰山文化中的“国泰民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理念相互契合
泰山文化中的“国泰民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理念相互契合。马克思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列宁强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均指向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两者都高度重视人民在历史的重要作用,“国泰民安”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的高度,但也触及到历史发展的人民根源。
(三)泰山文化中的“攀登”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相互契合
泰山文化中的“攀登”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相互契合。“攀登”流淌在泰山文化的血脉之中,展现了泰山民众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也融入了泰山民众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实践。泰山石刻“登高必自”,传递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们从低处起步、持续奋斗,通过实践达成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两者都注重实践,将实践作为达成目标的根本路径,强调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四)泰山文化中的“不让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相互契合
泰山文化中的“不让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相契合。“不让土壤”展现出了泰山文化的博大胸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实践总结凝练提升到理论高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者都展现出了开放包容的品格,都在开放包容中不断成长。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泰山文化创造性转化
(一)将泰山文化转化为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生动材料
泰山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攀登精神”、兼收并蓄的“不让土壤”等思想观念、价值理念、人文精神,深化对泰山文化的认同。要借助媒体力量,通过纪录片、电视剧、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泰山文化的魅力,强化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1]。
(二)将泰山文化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让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泰山文化[3]。同时,注重保护泰山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文旅融合,泰山文化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三)将泰山文化转化为连接内外沟通东西的桥梁纽带
泰山文化在国内国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泰山是中华民族共认共享的文化符号,拓宽泰山文化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轻用户的关注与参与。通过这些创新手段,泰山文化将跨越时空界限,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走向世界舞台,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构建现代化泰山文化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
(一)构建现代化泰山文化生态体系
实现泰山文化的现代化,是使命,也是任务。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泰山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确保泰山文化生态体系的健康与活力。
(二)推动泰山文化的创新和实践
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将泰安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融入到政治建设、融入到文化繁荣、融入到社会和谐、融入到生态美好等重大实践,为各项事业发展添动力、增活力、降风险、减困难,发挥文化支持作用。
(三)充分发挥泰安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泰山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四)促进泰山文化沉入社区深入群众
社区、群众是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离开社区、离开群众,培养群众的文化自信,确保泰山文化在活态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
结论
文化传承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还关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泰山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古人智慧、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地位。基于“第二个结合”视角,审视泰山文化独特价值,找准泰山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立足新时代特点、新时代需求推动泰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激发泰山文化诠释理论、推动高质量发展、国际交流的桥梁作用,努力构建现代化泰山文化,为泰安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泰安力量。
参考文献:
[1]亓民帅.金代泰山文化研究的新突破--评聂立申《金代泰山名士稽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1):1.
[2]杨斌,周庆安.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24-0716(09).
[3]王欣然,毕银燕.文化话语权视阈下泰山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J].文化月刊,2021(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