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角下自贡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林启铭 唐锦辉 赵彬 梅丽芳 蒋代英 王跃指导老师
四川文理学院单位(学校) 四川达州 635000
引言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纽带。方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地方身份的象征,反映了地区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自贡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川南中心,历史悠久,是中国井盐的发祥地之一,有着龚扇、剪纸和扎染的非遗“小三绝”,还被誉为“恐龙公墓”,拥有丰厚的非遗文化底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第一音符;方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自贡方言承担并扮演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扩大,方言使用呈现微现象,再加上自贡方言又是四川最难学的之一,这一情况显示出传承和保护自贡方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将自贡方言保护与非遗文化保护相结合,一方面可让自贡方言融入非遗文化中,从而带动其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可将自贡方言列入非遗文化项目中,提高当地人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最终实现一定双赢局面。
一、自贡方言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一)历史演变
自贡方言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明代以前就形成了本土的方言基础,但由于缺乏详细的历史记载,其具体的特征和体系难以确切知晓。第二是明代军话的影响,明太祖朱元璋带兵攻入四川的时候,军队留驻四川各地,但是由于军队中通行的大多是安徽话,所以导致一些来自湖广等地的新移民在与军队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模仿安徽方言,在模仿中又夹杂着自己的方言,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这也是自贡方言的源头之一。第三是明清时期移民带来的融合和演变,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是自贡方言演变的重要时期,除了湖广移民,还聚集了福建、广东、江西、南京等省份的盐商,这些人彼此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于是大家统一使用古代的南京话作为交流的基础,久而久之,这种语言体系和当地方言融合,也使得自贡方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第四是近现代的发展与稳定,经过长期的融合与发展,自贡方言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体系。总结来说,自贡方言的历史演变主要是受到移民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
(二)自贡方言的特点
平翘舌分明:自贡方言在发音方式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有zh-z、ch-c、sh-s 的区别。可是呢,自贡人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较普通话更为靠后,所以有卷舌特征。
鼻音和边音区分不足:在自贡方言中,鼻音 n 与边音 l 的区别几乎不存在。例如,在“你看那的篱笆都要烂了哟”这句话中,“篱”“里”和“烂”都读作鼻音,可见在区别上并不明显。
缺少后鼻韵和韵尾:自贡方言缺少后鼻韵,像“能”“城”“行”等字在自贡话中分别读作“nen”“chen”“xin”[1]。儿化音普遍:自贡话中儿化音真的好多呢,这使得其音感较为独特,易于识别,比如“罐罐儿”变读为[kuan+kur]、“堆堆儿”变读为[tuei+tur],这两个词语儿化时,韵腹和韵尾失落,只保留韵头,然后直接加上卷舌音。这一特征使得自贡方言显现出独有的俏皮风格,音调抑扬顿挫。
二、自贡方言使用现状分析
文化和语言可以说是共生的[2]。方言是特殊的文化形式,同时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种标志。方言与地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3]。在四川,除成都方言外,其他地区方言的研究多为方言小片区的综合研究,有关方言在文化中的专门研究较少见,自贡方言亦是如此。自贡方言作为四川省自贡市特有的语言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在当地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取得的成绩
1.文化传承方面
(1)非遗与方言紧密相连:自贡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像自贡灯会、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等都和自贡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自贡盐船号子,作为传统民歌劳动号子的一种,承载着自贡船工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记忆,其唱词、唱腔融入当地民间曲调、风俗故事,与自贡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是自贡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思想体现[4]。在吴艳萍的《自贡盐船号子的音乐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2020)中表明,在非遗项目的讲解、传承过程中,自贡方言发挥关键作用,能更生动地传达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方言艺术促传承发展:以自贡方言为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不断涌现并发挥积极作用。像自贡方言相声、小品等丰富了方言的表现形式,还有方言说唱歌曲《自贡情歌》《说唱沿滩》等,这些作品深受当地人喜爱,并且借助网络平台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贡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2.媒体与技术作用方面
(1)地方电视台助力:自贡的地方电视台会播放使用方言的节目,涵盖新闻、访谈以及娱乐节目等不同类型,一举措有助于扩大自贡方言在本地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自贡方言的魅力。
(2)网络平台成新渠道: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包含自贡方言的内容,这些平台逐渐成为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方言的重要渠道,为方言的传播培养了年轻的受众群体。
(3)数据库及技术保障:一些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积极行动,着手建立自贡方言的数据库,对自贡方言的资料进行全面记录和妥善保存,为后续的深入研究以及传承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方言的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这对于自贡方言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态度及政策支持方面
(1)民众态度转变:随着社会对地方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自贡市民深刻认识到方言所蕴含的价值,对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展现出高度的热情,彰显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基础。
(2)政府及各界举措: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采取了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方言的保护和传承。例如专门设立专项资金,为相关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活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增强大家对方言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近年来,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成果斐然,富顺豆花制作工艺、富顺手工篆刻技艺等被评定为省级非遗,童寺唢呐、高桌狮灯等被评定为市级非遗,同时积极发展富顺文化馆,这些成果和举措都为自贡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大环境。
(二)存在的不足
1 社会交流方面
(1)使用范围缩小: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贡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出现了明显的缩小趋势,在公共场合等场景中,方言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2)年轻一代使用减少:年轻一代受到教育水平提高以及普通话广泛普及等因素影响,在日常交流中更多地选择使用普通话,对方言的掌握程度和实际使用频率都在逐渐减少,使得方言传承面临年轻力量不足的问题。
(3)方言普化及读音消失:受普通话推广影响,自贡话出现逐渐普化的现象,像富顺话中的一些古老读音慢慢消失,并且与周边方言呈现出趋同的态势,导致自贡方言自身特色有所弱化。
(4)观念影响使用:部分年轻人存在对方言不够时尚或不利于职业发展等片面观念,使得他们在公共场合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一步抑制了方言在更多场合的使用和传播。
(5)传统文艺淡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传播的日益发达,群众娱乐活动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民歌、民谣、祭祀、乐舞等民间传统文艺逐渐被边缘化,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民间传统文艺往往是方言的重要载体,其式微也间接影响了方言的传承。
2.研究方面
(1)专门研究不足:自贡方言在文化方面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探讨,不利于全面把握自贡方言在地域文化中的具体价值和发展规律。
(2)现有研究滞后:随着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部分已有的关于自贡方言的研究结论已经与当前方言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无法准确反映方言的现状和面临的新问题,方言迫切需要借助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去进行全面的调查、补充完善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三、自贡方言在保护与传承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贡历史悠久,起源于秦代蜀郡分属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盐矿产资源,孕育出了制盐技艺等独特的非遗文化。自贡的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独具特色离不开劳动人民两千多年的井盐钻探,并且由于其远离污染的地理位置,使其盐纯度达到了高于国标精制盐优级(氯化钠≥99.1%)。此外自贡龚扇及彩灯等优秀非遗文化,为中华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自贡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的项目有27 个,市级非遗项目申请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自贡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普通话的普及导致年轻一代方言使用减少
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开始宣传推广普通话,为全国语言指定统一的标准;1998 年,我国设立“推普周”,宣传推广普通话,引导社会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提高人民群众语言文化素养;直至如今,推广普通话仍是文化领域内持续开展的重要工作。当前普通话在我国早已覆盖大江南北,成为通用语言[5];虽然推广普通话对于国家以及社会发展而言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全面推广普通话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挤压了方言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许多的方言面临着消失以及淡化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国家政策推动引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不断推动普通话的全面发展,旨在消除中国人民交流之间的障碍,不仅能在语言使用上团结中国人民,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顺应不同区域之间交流的时代环境。从而导致国家发展程度越高的同时方言的使用率也就越低,尤其是对于 80、90 年代的人群而言,在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下,对方言中一些旧的表达了解较少[5]。并且在改革开放后的二三十年之内,随着交流的加深,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方言的“边缘化 现象,讲普通话被认为是“知识分子”,而讲方言则常被视作文化程度低、不够时尚的 标志,诸如此类偏见也为方言的生存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5]。
另一方面体现在年轻一代的身上,随着许多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小城市的劳动力涌入大城市,从而导致小城市的年轻一代有很大一部分出生生长于大城市,顺应大城市的普通话交流方式,使年轻一代对于方言可谓是“用进废退”,逐渐遗忘方言。

据调查研究,超半数的人能够使用方言,并且使用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家庭及当地的社区当中,并不会将方言使用在社交以及教育当中。但不会使用方言的人相比较之下对学习使用方言的意愿较低,这反映出绝大多数会说方言的人使用方言的场景以及范围有限,仅限于小范围使用。对于不会说方言的人来说,即使不会方言但学习方言的意愿也较低,可能是由于方言是适用场景有限或者方言观念不够深入。从中可以看出方言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是逐渐被淘汰及被普通话取代的。
(二)政府对方言保护与传承工作不足
目前虽然政府对于方言方面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仍赶不上方言淡化的速度,在此背景之下对于政府工作而言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一,保护方言的途径较少[6],目前政府保护方言主要通过新媒体,课题研究,电视节目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该方言的认识,但保护途径仍然有限,缺少更加有效的保护传承途径,该方面仍需政府进一步的探索。其二,公众意识仍然薄弱。方言对于自贡而言可以说是重要的低层建筑之一,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作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缺少对年轻人的有效引导,公众对于方言的使用意识以及传承意识不断下降,导致对于方言的完全掌握的人数一步步下降。其三,没有专门的类似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供大众参观学习[6],有许多的地方的都有关于方言的博物馆供市民学习,然而自贡政府却没有单独设立博物馆,缺少象征性的文化承载场所,使市民对这一方面不能有效的关注起来。
(三)方言与文化融合度不够
让自贡走向世界的本地文化主要是自贡彩灯以及自贡扎染技艺文化、龚扇文化、以及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文化,自贡方言起源于自贡井盐,方言当中具有相当多的井盐文化词汇,可以说自贡井盐就是自贡方言的代名词,自贡也是依靠井盐这一方面不断宣传自贡方言,但宣传效果始终局限,并没有与绝大多数的文化相结合,一起协同发展。
近几年在政府的不懈努力的发展之下,不仅让自贡彩灯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更使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中国灯城”名播四海。但由于自贡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没有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所以导致相当多的优秀文化仅仅只以其本身来传播,各个文化之间缺少结合,方言亦是如此,从而导致其宣传效果局限,传播形式单一,难以让外地人记住以及引起研究学者的注意并对其研究。
结论
自贡作为是一座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拥有中国彩灯博物馆、海天彩灯生产基地、燊海井、自贡恐龙博物馆体验等非遗文化的瑰宝。在自贡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自贡方言承担着媒介的作用,同时又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显著标志。如今自贡方言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将自贡方言保护与非遗文化保护相结合,
者相互和谐共同促进,相信在未来会继续焕发出更加璀璨耀眼。
参考文献
[1]王翌.四川自贡方言语音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0,(07):49-50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金玉卓.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方言保护与传承——以四川遂宁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45-50
[4] 黄远芳. 四川富顺县方言新老派语音差异研究[D].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23
[5]殷丽姝.方言保护视域下我国方言信息资源建设利用探究[D].山东大学,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410644063)
作者简介:林启铭,四川文理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学生;唐锦辉,四川文理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学生;赵彬,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生;梅丽芳,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学生;蒋代英,四川文理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简介:王跃,四川文理学院,主研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