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作者

张年凤

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地区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力度。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以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绿色农业与生态产业逐步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绿色农业成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农村地区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此外,一些地区还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这些产业不仅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为了推动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提供了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些政策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经济建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农村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不足

(一)农民生态意识不强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生态经济建设的成效。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这种观念导致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推进。

(二)技术和资金短缺

农村生态经济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投入,但在现实中技术和资金仍然短缺。在技术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偏远,信息流通不畅,导致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难以及时传播到农村。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难以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此外,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也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利用生态技术来保护环境和提高生产效率。在资金方面,农村生态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生态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此外,社会资本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意愿不高,导致农村生态经济建设面临资金瓶颈,从而导致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在技术层面和资金层面都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与生态经济建设相关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不完善。例如: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此外,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但在某些具体领域和环节上,仍存在政策空白或规定不明确的情况。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和人员往往无据可依,难以有效推进工作。此外,部分政策法规在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政策难以落地生根。例如,一些生态补偿政策在制定时标准过低,难以激发农民参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农业环保政策过于严格,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其经济效益,最终导致这些政策法规难以执行。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农民生态意识

增强农民生态意识是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加强农民生态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其次,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再次,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农民给予奖励和补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让农民亲眼看到生态农业的效益和优势,从而增强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二)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培养专业人才

资金和技术是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面对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技术和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先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通过组织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新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生态经济建设领域,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生态经济项目。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基金,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政府还通过可以加大对农村生态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村生态经济建设中来。以此推动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层设施建设是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基石。农村生态环境出现脏乱差的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有效供给。其次,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应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四)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保障。为确保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必须要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首先,加强对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填补政策空白,明确各项规定,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次,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效应。最后,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可见,完善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潘爱华,王宏伟.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4):14-15.

[2]张年凤.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08):33-34.

作者简介:

张年凤,女,壮族,1983.6,广西柳城人,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