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吴高登
重庆市开州区河堰镇中心小学 405400
引言:
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启蒙关键环节,面临学生兴趣不足、理解困难、教学手段单一等挑战。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古诗词教学实践,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个性化教学,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动力。本文立足教育现实需求,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旨在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人工智能赋能古诗词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互动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环境构建过程中主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情境、智能语音交互构建对话平台、智能评价系统实现即时反馈、个性化推荐满足差异需求以及云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等方式展开。虚拟现实技术能将抽象诗词意境转化为具象感官体验,智能语音交互使学生与虚拟诗人开展跨时空对话,智能评价系统则从朗读、理解、情感等维度给予全方位指导。同时,个性化推荐机制根据学生特点智能匹配合适内容,云平台则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流通与协作探究。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山行》的教学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可全方位赋能教学活动。课前阶段,智能备课系统根据班级学情自动生成教学设计,推送适合班级特点教学资源。课堂伊始,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座青山环绕、树木葱茏山间小径场景,学生戴上
眼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远上寒山石径斜境地,亲身体验秋日山中景色;随后,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模拟杜牧形象与学生对话,讲述创作背景,解答何为寒山、空山为何闻落叶声等问题;诗句学习环节中,智能识别系统评价学生朗读效果,针对重音、停顿、语调等问题给予精准指导;理解拓展阶段,系统根据山行主题自动关联《望天门山》《题西林壁》等作品,构建山水诗词知识网络;课后练习中,智能系统根据课堂表现为不同学生推送难度递进习题,学有余力者可尝试仿写秋山主题诗句。整个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意境、个别指导不足等问题,更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动性、个性化学习体验,使古诗词教学焕发新活力。
二、人工智能深化古诗词理解,多元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智能翻译注释系统能将晦涩古文转换为现代语言表达,结合多媒体资源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情感计算技术则通过音乐、色彩、画面等元素营造符合诗词情感基调氛围,促进情感体验与共鸣。知识图谱技术将孤立诗词放入文化背景中,展示其与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多维联系,学习分析能精准识别掌握难点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游戏化学习则通过闯关、竞赛等形式激发学习动力。个性化学习路径则根据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特点推送适配任务,避免低水平学生挫折感与高水平学生倦怠感。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可多维度深化理解激发兴趣。课程开始前,智能系统自动分析班级学生对苏轼、西湖等背景知识掌握情况,精准识别可能学习难点。课堂引入环节,多模态情境再现技术呈现西湖初晴后骤雨气象变化过程,学生通过大屏幕观察晴空万里突变为乌云密布再到雨后放晴景象,直观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智能翻译注释系统将淡妆浓抹等古典表达自动转换为现代语言,并通过图像对比展示西湖晴雨两种美态;知识图谱技术则展现苏轼与西湖关系,自动关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同题材作品,构建西湖诗词文化网络;学习评估环节引入游戏化元素,学生通过诗词猎人小游戏寻找隐藏于西湖景色中诗句,完成闯关任务。课后拓展阶段,系统根据每位学生理解程度推送难度递进练习,既有诗句填空、含义解释等基础题也有意境比较、创意表达等拓展题,满足不同学习需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人工智能融合古诗词实践,精准路径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创作辅助工具拓展表达能力智能系统可提供押韵、格律、用典等方面指导,降低创作难度,同时保留创意空间,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掌握诗词创作规律。比如当学生尝试填写藏头诗时,系统能根据已有字句推荐符合格律要求词语,既提供支持又保留思考空间。跨学科学习项目促进知识迁移,将古诗词学习与美术、音乐、地理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如基于江南春设计绘画创作,制作江南水乡模型,编排舞蹈表演等,通过多元表达深化理解。
智能导览系统支持实地考察活动,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时系统可根据位置自动推送相关诗词作品与背景知识,实现情境化学习。协作平台促进群体智慧生成,学生可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共同完成诗词研究、创作、表演等任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家校互动机制扩展学习时空,家长通过智能平台了解学习进度,参与互动活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案例库、课程设计辅助工具、教学反思平台等,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专业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结论:通过构建互动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促进师生互动,通过多元手段深化古诗词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通过精准路径融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应当立足教育本质,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技术手段与教学目标相统一,避免技术本位倾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模式长效机制构建,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路径,以及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等方向,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洁丽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情景式教学的探究——以古诗《江南》为例 [J]. 今天 ,2024(15):62-64.
[2] 赵忱 . 以新破难 趣而有效——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12):70-70.
[3] 赵紫娟 , 李亚莉 , 王飞梅 . 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科技教育 ,2024(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