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王艳秋 赵永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大房身镇中心小学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变化
(一)教学内容的精简与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经历了精简和优化的过程。该政策的实施,要求教育部门重新审阅课程,把太多繁杂以及应试性的知识内容删除,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将教学中重复、低效的内容进行精简,更为侧重于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并且选文更倾向于经典、有深度的作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文章的内涵有较好的理解和吸收。
(二)作业量的减少与课外辅导的缩减
“双减”政策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作业数量急剧下降,课外辅导数量明显减少。传统的作业模式偏重于重复性的练习和题海战术,由于大量的书面作业,学生极易疲惫的情绪,而且这种作业模式并没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在政策实施后,以开放性的题目和探究性的任务为主的作业形式,减少了作业总量,作业的形式更加灵活,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教师对作业质量和作业实效的重视程度更高,提倡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减少机械记忆和抄写,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兴趣驱动
“双减”政策的推行,促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自主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中的讨论与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依赖外在,向自主探究、自我管理的方向转变。其次,“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教材内容的选择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要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较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一)优化语文习作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推行“双减”政策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关键的一项措施就是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点,在词汇的使用,句式的结构,篇章的组织等方面尽量实现层次化的提高。在内容上,不但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学生分析与理解文本能力的提高。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的特点来设计出较具启发以及挑战意义的习作任务,转变过去固定化的写作模式,让学生得以在相应的习作情境当中掌握语言工具的运用技巧,将自身的情感以及思想正确表达出来。
其次,革新教学形态。语文传统习作多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学生自己参加的机会。在“双减”政策指导下,除课堂上的讲解之外,现代的习作教学还应重视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引进,学生在交互讨论中可以通过团体合作来刺激创作灵感,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创作来达到创编的目的。
再者,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创设具有现实性、具有挑战性的习作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科交叉、文化交叉的研究情境的建设来激发学生在习作中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进行整合。
(二)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作
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已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而应该是扮演一名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作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教师要做好开放性以及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习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并有新意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既体现在写作内容的取舍上,又体现在对写作方式、创作手法以及思维方式的探索与创新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在创作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本领,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思维。
其次,教师应当要充分重视习作过程的交互性、合作性。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往往是以老师为主讲,学生单独作文的模式,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要想有效转变该局面,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写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拓展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学习怎样组织语言,在集体创作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作质量。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
此外,教学方式的变革,也要体现为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在写作上的兴趣点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上也不一样,教师要提供灵活的写作任务,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而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以“我的心爱之物”为写作题材,设计灵活的作文任务,提供创作空间的多样。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特有的兴趣,也可以激发他们抒发情感的个
性化表达能力。对兴趣点较广的学生,教师可从不同角度鼓励他们切入,对与物品有关的感情经历或故事背景进行探讨,并对背后深层次的感情联系加以挖掘。对于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从商品的功能、历史背景或者使用意义上,从逻辑上、条理上,进行分析,从而在写作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表达
首先,评价体系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写作过程,特别是其创作思维与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传统的写作评价通常都是侧重于语言规范以及格式正确与否之上,而对表达的创新性评价标准,却显得模糊不清。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个性化运用要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表达。如:评价可以关注学生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不同的写作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创作中。
其次,评价体制需要关注学生写作思维的多样性。在是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模式可能有很多形式,有逻辑的思维,有直觉的,有批判性的等等。所以评价应重视学生在写作中所产生的思维灵活性及其在多思模式的交替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的表达创新。如:在对某主题进行探讨过程中,需要重点评价学生能否在多层次进行分析与思考,能否联系自身实际经验来提出新颖的观点。这种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素养培育,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语文习作教学内容与形式、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表达,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佳家.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自主融合教法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219-221.
[2]陈文飞.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方法分析[C]//2023 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专题 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