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神秘和弦”的角度浅析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作品特征与演奏技巧》

作者

刘转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70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在俄罗斯被称为“思想矛盾”的作曲家与钢琴家,同时也是 20 世纪近代音乐发展史上非常杰出、具有伟大贡献的音乐家之一,其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不可多得的“瑰宝”,尤其是在他晚期的音乐作品中,完全抛弃传统和声与调式调性体系,转而使用自己设计的“神秘和弦”以及他独树一帜的作曲方式,赢得音乐界的广泛好评,但同时也遭受了许多的质疑与指责;肖斯塔科维奇曾对斯克里亚宾的音乐语言感到厌恶:“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是我们的死敌。”但不管如何,斯克里亚宾对后世的作曲家影响颇深,他的音乐成就比同时期的作曲家,如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的远房亲戚),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在俄罗斯,他的作品曾被封禁过一段时间,但后期的神秘主义创作风格在俄罗斯乃至世界乐坛上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标签。

在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的创作生涯中,他的音乐风格与传统俄罗斯音乐的关联并不紧密,在那里他没有“先驱”,而是受德彪西、肖邦等浪漫派的作曲技法影响。他的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中后期他的音乐语言逐渐匮乏,整体上的音乐风格相似),在俄罗斯军官学校时期,该时期他模仿肖邦,创作了大量的玛祖卡舞曲、即兴曲和类似肖邦华尔兹的小品,这些作品典雅端庄但个人风格却很明显,在《斯克里亚宾的一生》中被称为“新肖邦”系列作品,作品中透露着些许年轻人面对浪漫幻想的贵族情调;到了创作中期,斯克里亚宾开始摆脱了模仿的范畴,开始寻找探索自己思维中的神秘艺术语言,他把自己设计的和弦称作“神秘和弦”,这种创新性来源于该时期斯克里亚宾复杂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诠释了他个性与思想的成熟。由于他的神秘和弦得到确立与实践,在晚期他将音乐的表现视作对思想观念进行阐述的一种方式,在该时期他追求音乐的神圣、抽象与奥秘,以及那些富于哲学性意味的深奥标题,甚至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审美观念,这也导致他对神秘和弦的广泛使用从而在音乐性上走向了单一化。

《第四钢琴奏鸣曲》(Op.30),该作品创作于作曲家的中期音乐生涯,即 1903 年;在此期间,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开始远离肖邦的诗意情怀,打破传统作曲和声的技法,开始探索自己的和声语言,设计出了别具一格的四度叠置和弦——“神秘和弦”(C-#F-bB-E-A-D),并在之后以此和声基础作为调式中心创作了《第五钢琴奏鸣曲》(Op.53)、《狂喜之诗》(Op.54)等具有神秘性的一大批音乐作品。

作品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展露出了作曲家内心迫切的渴望与充满强烈的心理张力,其表现在大量的不协和和弦、多声部的半音进行、不规则的五连音节奏型以及首次出现的“神秘和弦”(以纯四度为基础向上叠置的和弦),从演奏技巧和演奏状态来说,需要演奏者保持极度平静的内心,控制手指的触键不能有太多的矫揉做作之情,最简单的指腹触键伴随着手腕的流动来诠释斯克里亚宾内心的暗涌;神秘和弦的奏法与一般三和弦相同,只需背谱时谨记低音向上四度叠置,和声色彩带有浓烈的宗教神秘色彩;乐句方面,作曲家使用了“ 8+9 ”的非对称性乐句,较多地使用了旋律大跳的作曲手法。

前奏部分的中段继承了首段的材料特性,即旋律下行六度大跳和弱起的五连音连续上行级进,乐句依然是“ 8+9 ”的结构特征,随后旋律以较为平稳的方式在高声部用颤音奏出,力度为极弱。在演奏方面,手腕需保持一定的平稳性,并且一直要处在放松的状态以进一步对力度的控制;b 句的后四小节为前四小节的上行二度模进,尤其是力度细微的变化,特别考验演奏者能否在双手进行完大跳后对接下来乐句音头的下键控制在合理的力度范围内,配合上弱音踏板体现出的薄雾感与透明感,并且在后四小节的结尾处,演奏者需要在音符密集的情况下把情绪提升得有活力一些,音色上的处理也要比第一次出现 pp 时的颤音更加亢奋一些,以此结合音乐文本中 animando poco a poco(一点点变得活跃)所表现的情绪与力度范围。b1句在材料上与 b 句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其表现在旋律下行大跳六度与弱起五连音上行节奏特征完全地保留了下来,在音高位置上移高了七度,结尾处转到属调升 C 大调,经过对 b 句的重复、模进,最终停留在了升 C 大调的属九和弦—主和弦的完全终止上。

音乐文本从再现部开始,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两行钢琴花谱增加到三行钢琴花谱,呈现出声部分明、织体复杂、节奏对位不规整等特点,以动力再现的特征将主题演绎地美轮美奂;三声部中,旋律部分被安排在中声部,高声部右手以柱式和弦的方式用半音下行级进,恰当地、平静地对 A 段中声部的半音进行重复,其表现为“升 a—还原 a—升 g—还原 g—升 F—升 e”,低声部则为分解和弦伴奏;再现段总共 16 小节,为“ 8+9 ”的平行乐段,调性分布却十分特殊;a 句的调性回归 F 大调,随后在第 42 小节离掉至 a 小调的属和弦上构成半终止;a2 句同样是对 a 句的变化重复,高声部半音进行从柱式和弦转变成了以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进一步加强以营造出了一种暗流涌动般的前进动力,这一部分的音乐语言似乎充满了对作曲家往顾的回盼之情,悲情且又宁静,似乎与作曲家这一时期的神秘体验不谋而合。

比较有趣的是,斯克里亚宾似乎并不打算让内心的神秘体验落幕,在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F 大调的 D7/SII 离调和弦便以主导的地位开始,经过四小节的模进到#F 大调的 D7 和弦,并在poco accel.(一点点渐快)和 pococresec.(一点点渐强)的处理下向 VI 级离调后做开放终止,和声也停留在SII7-D9 的功能进行上,随后两次断奏紧接着(attacca)富有流动感的第二乐章奏鸣曲部分。

由于该作品创作于作曲家的中期音乐生涯,无论是思想上的转变,艺术哲学框架的形成,音乐作品风格的独立性,都与他早期的音乐形象有着较大的出入;在《第四钢琴奏鸣曲》完成创作之时就已经标志着斯克里亚宾音乐风格、语言等开始转型,即从早期对肖邦的模仿到形成自己“神秘”的音乐风格,开始逐渐摆脱肖邦对他的影响,其中与他接触的“神秘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崔佳.斯克里亚宾音乐作品选析与研究[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

[3]鲍里斯?德?施洛策.思想者音乐家—斯克里亚宾[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君特·菲利普编.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 1—5[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郭瑞.简述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创作过程和演奏特点.[J].音乐天地,2007

[6]李宇锋.人性与神性的矛盾结合—从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看其音乐性格[J].音乐与舞蹈,2012

[7]高拂晓.神秘主义—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及表演的美学问题[J].中央音乐学报,2015

[8]孙威.狂人的“谜”思—以钢琴作品为例析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音乐[J].乐府新声,2014

作者简介:刘转: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指导教师 赵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