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干预措施

作者

唐猛

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供应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施工现场,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威胁着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导致工程进度受阻、质量受损以及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众多研究表明,这些不安全行为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深入探究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一)侥幸心理

1.表现及成因

部分施工人员心存侥幸,认为偶尔违反安全规定不会引发事故。比如,在一些短时间的作业中,觉得不戴安全帽也不会正好有物体掉落砸到自己头上。这种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过往未因类似违规行为受到过严重后果的惩罚,或者看到身边其他人偶尔违规也没出事,从而低估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对安全的影响

侥幸心理是导致诸多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根源之一。一旦这种心理在施工人员群体中蔓延,会使得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因为哪怕是极小概率的危险事件,在大量的违规行为累积下,也极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安全事故。

(二)麻痹大意心理

1.表现及成因

当施工人员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未发生事故的施工环境中时,容易产生麻痹大意心理。例如,对于一些常规的施工操作,日复一日地重复,便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谨慎对待,对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这种心理还可能源于对自身技能的过度自信,觉得凭借经验可以应对各种情况,从而放松了对安全的警惕。

2.对安全的影响

麻痹大意心理会让施工人员忽视对作业环境和操作细节的检查,一些原本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的安全隐患就会被遗漏,等到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给施工项目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从众心理

1.表现及成因

在施工现场,如果部分有经验或者资历较老的施工人员出现不安全行为,新入职或者年轻的施工人员往往容易跟风效仿。比如,看到老员工在没有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进行高处作业,新来的员工也跟着这样做,觉得别人都这么做,应该没问题。这种心理源于群体的影响力以及对融入群体的渴望,担心自己如果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会被视为 “不合群”。

2.对安全的影响

从众心理使得不安全行为快速在施工群体中传播,扩大了不安全行为的范围,增加了整体施工环境的危险性,而且这种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很难通过常规的安全教育等手段迅速纠正过来,对施工安全管理构成了较大挑战。

(四)冒险心理

1.表现及成因

有些施工人员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或者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会选择冒险行事。比如,在明知施工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提前进行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施工工序,试图通过冒险来缩短工期或者获得他人的认可。另外,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如通过赶工拿到更多的奖金等,也会冒险采取一些不安全的行为。

2.对安全的影响

冒险心理驱使下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直接将施工人员置于高风险的境地,极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而且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盲目性,很难通过常规的监督手段完全杜绝,是施工安全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理因素之一。

(五)逆反心理

1.表现及成因

当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不满,或者觉得安全规章制度过于苛刻、不合理时,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频繁的安全检查和严格的处罚措施可能让部分施工人员心生抵触,故意违反安全规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种心理的产生反映出管理过程中沟通不畅、人性化不足等问题。

2.对安全的影响

逆反心理会使施工人员故意与安全管理要求背道而驰,不仅自身的不安全行为增多,还可能影响身边其他人员的态度,破坏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氛围,导致安全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增加事故发生的隐患。

三、针对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心理因素的干预措施

(一)强化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1.多样化教育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真实的安全事故视频、制作生动的动画演示等,让施工人员直观地感受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他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例如,通过播放因未系安全带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视频,让施工人员切实认识到看似不起眼的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悲剧。

2.个性化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心理特点的施工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教育内容。对于年轻的施工人员,重点强调安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违规行为的后果;对于经验丰富但可能存在麻痹大意心理的老员工,则侧重于提醒他们不能仅凭经验行事,要时刻关注新的安全隐患等,使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关注人员心理状态

1.定期心理测评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情绪状态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因素等情况。例如,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问卷或者与心理专家进行一对一访谈等方式,掌握施工人员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存在侥幸、逆反等心理问题的人员,为后续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2.专业心理辅导

针对测评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施工人员,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比如,对于因工作压力大而产生冒险心理的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合理看待工作任务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压力,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制度合理性与执行力

1.优化制度内容

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施工情况。例如,在制定处罚措施时,避免过于严苛而引发施工人员的逆反心理,同时也要确保违规成本足够高,能起到威慑作用;在安全操作规范方面,要细化到各个施工环节,让施工人员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可依,减少因制度模糊而产生的侥幸心理。

四、结论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侥幸心理、麻痹大意心理、从众心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施工人员的行为选择,进而威胁着施工安全。通过实施强化安全教育、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对这些心理因素进行引导和纠正,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升水利水电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安全、高效地推进。然而,随着施工环境、人员构成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对这些心理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也需要持续深入,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水利水电施工安全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勇。水利水电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心理成因探究 [J]. 水电工程心理研究,2022 (05):30-33.

[2] 刘慧。水利水电施工现场人员心理状态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分析 [J].水利安全管理,2023 (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