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模式的研究与分析
杨成晨
安徽外国语学院 2312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记载着民族的兴衰与变迁,在面临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被遗忘的风险,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位列全省前列,徽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续,包括传统艺术、手工艺、民俗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展示了徽州地区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则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链条式”的发展。祁门县至 2024 年,2024“大黄山”康养旅游大会上,13 项获评黄山市“十大康养旅游品牌”示范创建名单。本文通过对祁门县相关材料的深度查阅,专业人士的咨询访谈等方式,从祁门红茶、嵌字豆糖、傩舞等角度去分析发展现状和未来建议。[1]
一、“非遗
旅游”传播方式
(1)茶旅结合
黄山出好茶,全国 “十大名茶”,就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当地茶叶。祁门红茶被誉为“红茶皇后”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辗转世界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安徽省唯一代表,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祁门红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作为好茶,祁门红茶不仅口感醇厚还能提神醒脑、清热生津等功效。
在旅游中,通过参观茶园、品尝茶叶、学习茶道等方式,让游客可以全面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传统和习俗;通过举办茶旅文化节等活动,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将品茶带入旅行,让游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片刻惬意的时光,让生活慢下来,让心静下来。游客在茶园里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切身体验茶农的生活,感受从采茶到泡茶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同时还能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祁门县在 2023 年全国合作伙伴分享会上推出全国首位茶文化虚拟人“群芳最”,将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茶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者更注重健康饮食,根据调研结果显示,
消费者的饮品选择观念发生了改变,健康化、无糖化、功能化是消费者的主要诉求。茶叶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健康、无糖的固有属性,满足了年轻消费者解压放松、0 糖 0 卡和养生等多方面需求。祁门县开元一然村的梅南渡民宿,打造了不同主题的疗愈小院,在这边游客可以体验五行茶疗、音疗等不同自然疗法,五行茶疗结合了中医五行理论,通过不同的茶疗方式来调节身体的五行平衡,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2)文旅融合
通过文旅结合,为游客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旅体验。祁门傩舞,汉代时期徽州就有了傩舞,是一种生长在市井,传承在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前大户人家养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都会演出傩戏傩舞,在古代,人们认为一切灾祸、厄运都是由恶鬼带来的,因此通过傩舞来吓退这些恶鬼,以达到保佑人们休养生息的目的,所以在当今,傩舞寓意着驱邪避疫、祈福平安,在祁门县芦溪乡,还保存着“土地”“四象”这五种傩舞面具,都是百年以上的历史。
在旅游中,融入祁门特色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体验项目,提高了祁门旅游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文化传承中,最常面临的困境就是非遗的文化因为缺乏关注度,从而逐步淡出居民的日常生活,作为一项技术繁杂的活动,传承人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了失传的情况。在康养旅游中添加傩舞表演,体现了当地的特色,使祁门的康养旅游拥有自己的独特特色,旅行者也能在其中体验民俗民风,在欢快轻松的氛围里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将民俗活动制作成工艺品。如傩舞面具制作成纪念品,这样就能在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能将傩舞文化向世界传播,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除了祁门傩舞之外还有徽州目连戏、游戏太阳习俗等非遗文化活动。
(3)食旅融合
美食是旅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品尝当地美食可以然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当地的问号和历史,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语言是交流的障碍,那美食是友好沟通的桥梁。
嵌字豆糖是祁门县一种独特的传统糖果,被视为吉祥物,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糖礼貌镶嵌着蚊子,一口下午能做到真正的咬文嚼字,它以黄豆粉为主料,选用优质糯米、红豆、白糖等原料制作而成,外形呈方形或菱形,表面刻有福”、“寿”、“喜”等字形,这种糖既有黄豆和黑芝麻的香味,又有字的寓意。每逢重要节日或喜庆日子,祁门县的居民都会制作字豆糖来赠送亲朋好友,以表达自己的祝福和心意,是祁门县的一种特色文化。相似的还有祁门县中和汤等,一口舌尖乡愁,中和汤、千层锅、字豆糖,徽墨酥。肉丝糕,一道道美食是祁门的味道。
二、“非遗
旅游”传播SWOT模型分析
(1)优势
当地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从民俗活动到美食欣赏,非遗涵盖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达到传承百年经久不衰。祁门作为中国的天然氧吧,气候宜人,天然资源丰富,来到祁门旅游不需要做任何规划,应为每一处都是风景。
黄山市创新现代康养业态,制定彰显特色的康养旅游“黄山标准”,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发展多业融合康养产业,开发独具特色康养产品,加快打造成长三角康养旅游首选地、世界级康养度假区。新的旅游线路,通过开通公共交通线,导演旅游服务和手机智能APP指引,将山上的云,海奇松怪石和山下的康养旅游度假体验串联起来,新的板块如:新型自驾游,深度体验游,探险游,康养旅游,让游客可以慢下来,住下了,本来可以两三天的行程,现在可以形成一周高质量的一种体验。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推进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注重引进高品质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提供高端服务。
(2)劣势
一些非遗项目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易于融入旅游,而一些非遗项目如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在现代社会中的受众相对较少,利用难度较大。非遗传承人缺乏对旅游市场的了解,未能充分利用旅游市场的优势进行非遗资源的开发,这导致非遗旅游产品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存在不足。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为了建造酒店、餐馆和旅游景点,需要砍伐森林、填平湖泊等自然景观,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损害了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址,旅游项目的不当管理可能对当地环境和居民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噪音、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甘如美江,毛钰,姚可可.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43-44.
[2]陶海香. 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21,23(04):34-37.
项目:
2024 年安徽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AW2024013
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065006
作者简介:杨成晨,出生日期:2003 年 9 月,女,安徽省无为市人,高中(大学在读),22 级会计学本科,安徽外国语学院,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