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翻译教学
康添俊 骞羽萱通讯作者
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 201418;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 70214
1. 引言
截至 2023 年1 月底,以 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用户量已突破一亿,远超预期。特别是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技术的兴起,标志着翻译教学迈入新阶段。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与语义分析能力,AI 为翻译教育带来了个性化学习路径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潜力。
AI,主要基于英文训练数据,理论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尤为显著,远超一般课程范畴。然而,我国现行各学段英语课程标准尚未纳入 AI 的使用考量。相比之下,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已初步规定 AI 在教育中的尝试性应用。文秋芳与梁茂成建议,英语教学中应强化人机互动协商能力,以缩小学习成效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尽管 AI对非文学翻译有所助益,但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综合素养,坚实的语言基础是掌握相关技能、胜任文学翻译任务的前提。本研究聚焦于《文学翻译》课程,旨在探索 AI 赋能教学的新理念与方法创新路径。
2. 课程总体框架设计
本课程依托“校园”在线平台 Kimi、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技术,积极践行“语言知识、AI 技能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及思辨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本课程采用四要素新课程模式 ,在传统的教师 、学生 、教材三要素中融入人工智能(AI)这一新要素(见图 1)。在新模式中,AI 作为增强器和连接器,介入到教师 、 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环节中。这种新课程模式集中体现了“育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实施“四要素新课程模式”,教师能有效利用 AI 技术促进教学效率提升与个人专业发展。AI 技术能够减轻教师的日常教学负担,使其能更专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精准指导。AI 系统能够依据学生需求提供定制化教学资源与内容,并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3. 教学模式创新
笔者运用翻转学习、AI 实践型教学、过程考核式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方法,试图充分实施混合式课程各流程,并聚焦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通过线上翻转课堂转变角色,成为信息输入的主体,自主输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线下“面授课堂 ”深化理解、灵活运用,再通过线下“复习测试”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3.1 翻转学习
线上翻转课堂主要采取“教师录课”和“慕课分享”两方面引导学生利用AI 等软件自主探究回答线上教学平台中的文学翻译理论实践等知识,并辅以“腾讯会议 ”、“ 钉钉直播 ” 等在线通信技术予以适当互动和点拨。各教学模块的实施过程如下:

AI 支持的外语学习具有学习环境个别化、学习过程探索化、学习活动多样化等特点(张震宇、洪化清,2023:39)。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与 AI 工具交流,并根据自身需求调整学习进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技术 ”任务型教学
通过网络平台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并自主学习文学翻译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学习模块全面覆盖了“文学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经典案例分析”以及“中国翻译家及其贡献研究”等多个维度。在此过程中,学生被积极鼓励运用 Chatgpt 等前沿 AI 工具,以定制化的方式深化个人学习体验。实践环节中,学生需组成小组,综合运用机器翻译与 AI 辅助手段,完成中译英任务,并需提交详尽的翻译实践报告。此外,“AI+技术”驱动的翻译实践流程被精心设计为十三个步骤,每一步都充分利用 AI 技术的优势,确保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完成。(如图 3 所示)
交互理论(interaction theory)强调语言学习者与其他说话者互动、交流的协作努力(Chapelle,
AI 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翻译方式和翻译结果,学生可以根据对话内容、译文表达和汉语特定的文化信息探索翻译。与此同时,机器翻译的优缺点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利用 AI 精进自己的翻译。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基于 AI 提供的翻译思路与初步译本,通过编辑与修订,创造出既符合语言规范又蕴含个人风格的译文,从而有效提升了译文质量,也增强了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为翻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此案例不仅验证了 AI 技术在翻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未来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评估模式
对以上翻译任务,教师采用取“形成性评估(
)”和“终结性评估(
)”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突出学生对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包括理论知识输入和知识运用输出),考核学生在整个学期对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投入和产出。如下图所示:

图 5 过程性学习考核表
在翻译实践汇报及翻译成果打分环节,教师采取 AI 评价批阅结合教师复评的方式进行。 如下图演示:
4. 结论
AI 技术已经成为智慧教学的重要力量,在文学翻译的教学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文学翻译课的实践为例,展示了 AI 如何有效赋能于文学翻译教学。AI 技术的深度应用有助于重构教学主体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更加个性化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提升翻译技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缺乏的。AI 提供的是结果导向型学习,本质上是快餐式服务。学生获取答案便捷,解决难题神速(文秋芳,2024)。因此,一旦使用不当,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不增反降,有些甚至会使用 AI 工具作弊。除了提升学习者的自控力外,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伙伴和技术指导者。面对AI, 外语教育须主动求变、积极应对,在技术、内容及观念、思想上做好政策和策略的应变准(胡加圣, & 戚亚娟,
合理地使用 AI 等 AI 工具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Chapelle, C. A. (2005). Interactionist SLA theory in CALL research. In J. L. Egbert & G. M. Petrie (Eds.),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 (pp. 65-76). New York: Routledge.
项目来源:
2023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级重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文学翻译)
2024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级思政示范课程(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