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培育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究
王哲娅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主题,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深受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多次发布指导文件,鼓励传统革命文化深入中小学课程建设,要求落实到课程教材和教学育人是环节中。①2014年8月6日,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将在青藏、川藏公路建设和养护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总结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②2024年,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也是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和关键时期。其政治意识还有价值观都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便肩负起这一重要职责。将“两路”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进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正是学科的内在要求。
一、有关“两路”精神的相关概念
“两路”精神是指在修建川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且深远。具体来说,凝练为以下的三方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苦”“死”二词,侧面反映出当时修建“两路”时,建设者们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艰巨的建设任务,所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建设者们甘愿像路石一样,默默无闻地铺就通往“天途”的康庄大道,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矢志担当。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八个字高度浓缩了在修建“两路”的过程中,军民之间形成了深厚的鱼水情谊,映射出各民族间的团结伟力。
二、“两路”精神融入政治认同的内在趋同性
1.“两路”精神是初中道法课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精神来源
在新课标背景下,将“两路”精神融入道法课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国家建设的不易与伟大,更能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影响自身行为。通过讲述“两路”精神背后的感人故事,如筑路工人如何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这一壮举,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对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的迸发,更加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少年。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在道法课教学中融入“两路”精神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两路”精神的融于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实践资源
“两路”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川藏、青藏公路沿线的纪念碑(馆)、以及相关的红色旅游线路、当下日渐发达的旅游业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不失为进行政治认同的生动教材。它们被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刻感受“两路”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④另一方面,反映“两路”精神的影视作品、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以及描绘筑路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等,都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和思想熏陶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聆听、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两路”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将“两路”精神正式融初中道法课课程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段光辉历史,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他们深刻理解并认同我国的文化根基、制度优势及政治理念,进而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三、“两路”精神融入初中道法课政治认同培育的优化路径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深入挖掘议题式教学在培育政治认同的重要作用。链接真实的生活情景,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为骨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直面社会挑战,通过深入探究与讨论,破解教学重难点,直击教学目标。⑤鉴于“两路”精神蕴含的丰富叙事性与教育价值,中学思政教师需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巧妙借助议题式教学深入挖掘“两路”精神背后的深刻意蕴,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呈现这一精神瑰宝,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深挖课程资源
精准解读教材信息,牢牢把握教材作为教学基本依据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理解每册教材的设计初衷与教学目标设定。具体而言,集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任务方向,将其作为关键线索,贯穿于分析的全过程,识别并提炼出与培养学生政治意识、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等相关的知识点与素材。深入挖掘时政资源,在平时的备课和学习中,随时提取关键信息,储存有效案例,让鲜活的时事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进一步强化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力。从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感知的具体案例讲起。
3.完善评价机制
要增强表现性评价机制建设,促进政治认同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学校及教师需着力构建一套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两路”精神有效融入课堂、深化学生内心提供精准导航。倡导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需相辅相成,师生双方的内心体验均应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尊重。⑥此外,积极拓宽视角,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引导社会、家庭参与、家校共育,加强政治认同的社会氛围与家庭氛围营造,在丰富主体的客观评价中,推进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陈楠枰.“两路”精神的新时代注解[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9,(06):66-69.
[2]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1-8
[3]季成伟.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01):8-10.
[4]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60 周年作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报,2014-08-07(1).
[5]项露林,寸锡彦.“两路”精神口述史料的研究利用及其价值——基于川藏、青藏公路田野调查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12-18.
[6]张国军.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策略[J].山东教育,2019,(29):57-58.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哲娅 四川自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