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翁倡新

南平市建阳区莒口中心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加大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力度,并积极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多维度的学习思考,提升其语言感悟力。大单元视角下诗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化、情境化、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从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终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情感投入。

一、构建学习支架体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建构

大单元视角下开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构建系统化的学习支架体系,引导学生在长时间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1]。学习支架可成为连接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教师可首先深入分析诗歌的体裁特点、语言风格及文化内涵,明确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搭建起理解诗歌内容的认知支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思考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从而构建起深入解读诗歌的思维支架[2]。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等古诗的内涵与意境展开大单元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诗歌学习目标,将知识、能力、情感三者有机融合,学习支架的构建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基础知识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形式、语言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出塞》引导学生理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类意象的具体含义,并采用对比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凉州词》与《出塞》在描绘边塞景象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在大单元教学中针对《夏日绝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感官描写与情感表达,结合诗歌的整体情境,培养学生感受诗歌内在情感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构建——能力提升——情感体验”的框架下不断加深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加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沉浸式情境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构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深刻体验诗歌的情感,因此教师可借助图像、音频、视频等还原诗歌的背景与画面,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3]。在创设沉浸式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紧密围绕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确保情境的设计与诗歌内容、学生认知特点相匹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诗歌的学习中来。

例如,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围绕古诗的主题与情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深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分别带领学生了解杜甫在晚年时经历的动荡与家国情怀,将课堂与历史背景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诗中的父爱与家国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杜甫诗句的相关背景音频,结合画面表现出唐代社会的动荡局面,创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和对家人的深沉关爱。针对《题临安邸》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宋代临安的风貌图片,并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陆游在身世之感与政治失望中的诗句情感,教师应通过讲述陆游身世遭遇与时局变化,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使其对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且在教学《己亥杂诗》时引导学生从对比诗歌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局势出发,通过细致分析诗歌中每一行的字词与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处于晚年的失望与无奈中,如何通过诗歌来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最终借助沉浸式情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诗歌,全面提升学生语言技巧的同时,为培养学生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保障。

结语:综上所述,从大单元视角展开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注重学习支架体系的构建和沉浸式学习情境的创设,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更加针对性呈现诗歌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从而围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珍洁.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78(44):62-64.

[2] 孙欢. 大概念统摄下的小学现代诗歌单元整体教学[J]. 中小学班主任,2023(14):57-58.

[3] 苏娜. "起—承—转—合"四步促融合——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J]. 四川教育,2023(1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