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汽车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作者

平莉艳

江苏省新沂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221400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其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日益受到关注。汽车专业作为中职教育中的热门领域,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汽车专业课程,有助于实现“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并提出具体的融入路径和策略,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中职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任。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探讨了理论基础、课程融合路径和实证效果等方面,但还存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实证研究不够以及跨学科研究缺乏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加强实证研究,并推动跨学科合作,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二. 思政元素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的挖掘

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实践和学生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有机的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课程内容的挖掘可以从历史背景、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等角度进行,例如通过介绍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教学实践中的挖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模拟实训等方式,结合汽车行业的实际案例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有效实施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构建以课程为主体的思政元素融入体系,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是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使其能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此外,校企合作是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通过与汽车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和管理制度,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实现“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思政元素挖掘的实施策略

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需要系统化的实施策略,以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课程设计与内容融合是核心。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将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和教学内容。例如,在“汽车构造”课程中融入汽车工业发展史,在“汽车维修”课程中强调安全操作和环保意识。通过多维度内容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3]

其次,教师能力提升是关键。应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思政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第三,校企合作与实践是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汽车企业的生产车间,了解企业的精益生产理念和工匠文化。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最后,建立评价机制与反馈体系是保障。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自评和企业评价等方式,评估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效果。例如,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和认同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以上实施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实现“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 思政元素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的运用

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实现“德技兼修”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增强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在课程内容中,可以通过介绍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讲解红旗、吉利等民族品牌的成功故事,展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命感。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操作中。结合汽车行业的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中的伦理问题和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某企业在售后服务中如何坚持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文化理念,如企业的“工匠文化”和“责任文化”,培养其职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和评价机制的保障措施,确保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在课程设计阶段,将思政目标明确纳入教学大纲,确保每一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思政教育内容。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文化理念,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建立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自评和企业评价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五. 结论

在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中,研究者探讨了通过在中职汽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汽车工业发展史、技术创新和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研究强调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和评价机制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模拟实训等方式,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美华. "中职汽车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学园 17. 06 (2024): 25-27

[2]李雯萍. "思政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时代汽车 . 17 (2021): 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