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和治疗效果的研究分析

作者

聂儒雅 赵海红 周净洁 邓萍萍 谭明(通讯作者)

荆门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1病区 400799

摘要:目的:分析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观察组IL-4、IL-5、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地氯雷他定能降低过敏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升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氯雷他定;过敏性鼻炎;炎性因子;治疗效果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该疾病主要表现为打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但患者对疗效的需求不断提高。地氯雷他定作为第三代抗组胺药,其在减轻过敏性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潜力。本研究旨在分析地氯雷他定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为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8.363.29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38.673.8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符合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的患者,经过相关过敏原测试确认;(2)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呼吸道疾病;(2)过去4周内使用过系统性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或其他抗组胺药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口服安慰剂,1 日1次,于每天晚上睡前服用。持续服药2周。

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地氯雷他片进行治疗(商品名称:地氯雷他定片(信敏汀),规格型号:5mg ×12s,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092,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次5mg,1日1次。持续服用2周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变化。测定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的主要过敏性鼻炎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鼻痒)基本消失(≥75%改善)。鼻通气量或其他生理测量指标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50%至74%改善),鼻通气量或其他生理测量指标有所改善,但不如显效组显著。无效:患者的主要症状缓解不足50%或无任何显著改善。鼻通气量或其他生理测量指标无显著变化。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类由x±s表达,如年龄等,检验法为t值,不同检查对比以P<0.05表达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炎性因子

观察组IL-4、IL-5、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鼻粘膜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当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动物皮屑首次进入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2]。当这些过敏原再次进入鼻腔时,它们会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诱导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和其他介质,引起鼻痒、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症状。这种反应伴随着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比如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6(IL-6),这些都是参与过敏炎症的重要细胞因子,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加剧鼻腔的炎性反应[3]。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有效治疗需求包括缓解症状和减少炎性反应。目前的治疗策略通常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抗组胺药是首选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组胺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缓解组胺介导的急性过敏症状。地氯雷他定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相对较少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4]。地氯雷他定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拮抗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的作用,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特性,不仅能够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减少组胺的释放,还能降低一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如IL-4和IL-5,从而在减少鼻粘膜炎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观察组IL-4、IL-5、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治疗措施不仅仅是缓解了表面症状,同时也影响了过敏性鼻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从病理机制上看,IL-4、IL-5和IL-6都是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特别是在过敏反应中,它们分别负责促进IgE的产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与聚集以及支持炎症反应的持续。因此,这些因子的降低提示治疗可能有效抑制了相关的免疫反应,减弱了鼻粘膜的炎症状态。(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的干预措施能够在临床上提供更好的症状缓解。一方面可能直接拮抗过敏反应的介质,如抑制组胺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治疗可能有效控制慢性炎症的进程。这种双重作用不仅迅速缓解症状,还可能减少因为长期炎症反应引起的鼻粘膜损伤。

综上所述,地氯雷他定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组胺药物,因其对H1受体的高选择性和抗炎作用,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丙传.地氯雷他定联合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4,39(01):24-26.

[2]张泽林.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3):3511-3513.

[3]杨燕琼.超声波鼻炎治疗仪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08):101-102.

[4]申燕.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预后及血清IL-4、TGF-α、IFN-γ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1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