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情境化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向伟
南充高级中学临江校区 637000
一. 搭建多元文化情境,拓宽写作视野格局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不可缺少的精神内核之一,它强调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下,学生树立起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构建多元文化情境既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思辨能力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年代和地域文化经典的介绍,可以使学生突破认知局限,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共通性。如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争鸣,到现代文学中的多元表达、东方内敛的审美意境、西方不羁的艺术风格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给学生们以广阔的思维空间【1】。
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精心搭建“ 穿越时空与苏轼对话” 的沉浸式文化情境。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分组阅读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资料,挖掘苏轼生活年代的社会风貌和“ 乌台诗案” 给他们人生轨迹带来的巨大冲击。同时鼓励同学们对苏轼各个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剖析他们心境和文风上的转变。学生们在充分学习的前提下,通过书信的方式穿越时空和苏轼进行了交谈。有些同学就是从苏轼面对困境时仍然开朗乐观的心态来讨论如何面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部分学生借助《赤壁赋》中“ 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的” 的哲学观点,对生命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新的解读;也有同学效仿苏轼豪放的词风,在书信中融入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既深刻地理解苏轼创作的文化内涵,又把古代文人精神品格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从书信字里行间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于这个世界独特的思考使得所创作的作品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
二. 设计阶梯任务情境,突破写作能力瓶颈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阐明了教育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辩证联系,并强调只有当教学内容位于学生当前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很难自主完成复杂的写作任务。而阶梯任务情境设计则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把宏观写作目标拆分成有逻辑递进关系的次任务。这些子任务就像架设好的阶梯一样,每个层次都比学生现在的能力稍高一些,不会因为太难而让学生却步,更不会因为太简单而丧失挑战。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经验,打破了原有能力的界限,达到了由模仿向创新,由片段写作向完整创作转变的飞跃。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学会有条理地构思写作内容,还能在解决一个个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写作素养真正螺旋上升【2】。
经过对人教版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的研究,老师以人物描写和小说创作为中心,设计了阶梯式的书写任务情景。第一个阶段,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用表格的形式对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重要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化语言以及标志性动作进行梳理,并且写了 200 来个人物形象分析片断,学会了提炼人物典型特征;第 2 阶段,同学们把视角转到现实生活中去,选择周围熟悉的亲人,朋友或者教师,采用从文本中获得的细节描写和对比烘托的方法,写一篇约 300 字的人物特写把理论技巧变成实际写作能力;第三个阶段,主题是“ 走进大观园” ,学生需要建构小说的完整情节并设计好角色对话,写作时字数约为1000 字,采用了前两阶段所把握的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纠葛。每做完一项作业,老师都会组织课堂讨论和讲评,指导同学们互相参考,并对写作内容进行持续优化。通过这三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同学们逐渐克服了人物描写中的困难,并最终完成了由分析文本向自主制作小说片段能力的进阶。
三.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情境化写作教学,本质是为学生的语言成长搭建“ 支架,具有温度” 与“ 可攀登阶梯” 。多元文化情境浸染使书写超越了技法层面上的培养而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成长之路;设计阶梯任务情境,再把宏观素养目标拆分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步骤,让能力提升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切实可行。从《赤壁赋》时空对话,到《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塑造,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写作和真实情境进行深度整合时,学生才能在文化思辨之中开阔眼界,在任务挑战中突破瓶颈,最终实现“ 用笔写心,以文载道” 的素养跃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情境的适切性,任务的层次性和评价的过程性等问题,使写作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真正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初广霏.高考语文写作情境化命题与教学引导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328/d.cnki.gshsc.2023.001122.
[2]马瑞媛.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分析及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DOI:10.27778/d.cnki.gqhzy.2022.00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