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多样化设计探索

作者

禹彩虹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团结小学 751999

引言:小学教育在致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进程中,跨学科作业设计正成为一条极具潜力的探索路径。其设计的核心挑战并非实现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它更要求教师在融合过程中必须捍卫并深化语文学科的本体价值。为此,教师可以精心构思,使语文学科的感受力同艺术学科的创造力相互激荡,由此生成富有个性化色彩的创意表达型作业;教师也能巧妙搭建桥梁,让语文文本的描述与科学世界的规律彼此印证,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趣味盎然的探究实验;同时语文学习的世界亦可被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催生出强调切身体验与深刻内省的感悟型作业。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在不断创新作业形式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发展,最终实现语文学习与个体成长的深度融合。

一、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的创意表达型作业设计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在引入艺术学科要素之后,将语言学习与视觉感知、审美判断和情绪表达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关联,能够促使学生在语言认知的过程中激发多模态思维,进而增强其表达的立体感与创造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依据语文学习内容的特点,以艺术构思为线索,对书写形式、学习任务及表达方式进行重新建构,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体验语言的图像结构和情感触点,使其不断产生由文字通达形式、由形式传导情意的认知迁移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荷叶形态和色彩的细腻描写,接着提出“ 如何用画笔表现你心中的荷塘” 这一作业,促使学生将文字想象转化为视觉表达。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画作旁边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句子或自创诗句,使学生在动手创作的同时,思考文字与画面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让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体验语文表达的多样性,最终实现语文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二、语文与科学学科结合的探究实验型作业设计

探究实验型作业的设计,立足于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其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实证精神及逻辑推理能力,为此教师需要敏锐地发掘语文教材中适于进行科学探究的素材,进而将其转化为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情境。例如,面对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个文学谜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型建筑力学实验室的作业,让学生利用牙签和橡皮泥动手验证老屋不倒的奥秘。学生们在一次次搭建失败的挫败感与偶然成功的惊喜中,自然会去追问背后的科学原理,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重读课文,将实验中摸索出的“ 底盘要稳、重心要低、结构要互相支撑” 等物理知识,与文中“ 老屋紧紧抓住小树、搂住墙根” 的拟人化描写进行比对与链接,文学的想象便与科学的严谨实现了惊人的耦合。于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再停留于字面,而是深入到了事物本质的层面,知识的壁垒在动手与思考间悄然消融。

三、语文与社会实践融通的体验感悟型作业设计

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通,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有限天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对文本内涵的体验式认知。而这种知行合一的作业形态,也使得语文学习获得了深厚的现实根基,学生在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有效培育。例如,讲授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心中先行埋下一颗关于“ 冷漠与温暖”的思考种子,随之发起一项名为“ 城市微光寻访” 的社会实践作业,驱动学生走出教室,去真实地探寻社区中那些像“ 火光” 一样提供温暖的角落,可能是某个爱心驿站,也可能是一位常年帮助邻里的热心阿姨。随着学生亲手绘制的社区“ 温暖地图” 日渐丰满,他们不仅记录下了具体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和双眼为开篇那个关于“ 冷漠” 的沉重命题,找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善意的现实答案。这趟始于文本、终于生活的回环之旅,使得语文学习的价值远远超越了课堂的界限。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跨学科视野的引领下,主动打破了小学语文作业固有的学科壁垒,也能将语文学习的场域从课本拓展至广阔的现实世界,让语言知识在解决真实问题中获得生命力。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其语文能力与探究性思维等获得了协同发展,进而也为他们自身未来适应复杂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静.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实践与思考[C]//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素养教育成长计划.中小学语文素养建设与学科改革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二 ) . 山 东 省 菏 泽 市 鄄 城 县 阎 什 镇 贾 庄 完小;,2023:345-348.DOI:10.26914/c.cnkihy.2023.109133.

[2]冯志艳.“ 双减” 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3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