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魏璇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幼儿园 江苏南京 211899
劳动教育来源于日常生活实际中的生产活动,能够引导幼儿更好地认知世界以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来说,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家庭同样需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能够意识到基于家园共育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些许不足。基于此,幼儿教师就需要正确认知家园共育的内涵价值,积极开展与幼儿家长的合作,真正实现幼儿园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
1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
1.1 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在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对多种事物充满好奇。只要做好引导,个体就能够逐步树立正向的观念,并在今后的成长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态度。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块,旨在培养个体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思维,这与幼儿的发展是不谋而合的。落实家园共育的劳动教育后,幼儿就能够在幼儿园以及家庭两个不同的场合中接受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且可以在充满积极劳动的氛围中感悟劳动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能够在个体生活环境以及集体生活环境中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并强化自我约束,以良好的劳动习惯强化个体认知。
1.2 充分感知自我存在价值
家园共育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可以让幼儿充分感知自我的存在价值,进而实现健康成长。在传统的幼儿园劳动教育中,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均交由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很少能够参与多种类型的劳动教育活动。即便是能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但是教师也会为了避免发生危险而直接干涉幼儿的行为。再加上家长不具备专业化的学前教育知识储备,幼儿就难以通过劳动教育感知自我存在价值,这是不利于其实现全面发展的。深化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后,教师以及家长均能够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学习活动,为其提供不同类型的劳动项目任务,如家务活动、集体劳动服务等,使幼儿感知其在家中以及班级中的价值,进而树立自信。
1.3 培养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
基于家园共育做好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同样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从幼儿的发展与成长来看,幼儿通常不具备极强的劳动能力,这就意味着无法通过过于复杂的劳动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一部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过于溺爱幼儿,造成部分幼儿不具备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自我能力,更是阻碍了其全面发展。在家园共育劳动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教师就能够将劳动教育的重点设置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引导幼儿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 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劳动任务。在家庭生活中,幼儿也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在自主意识的影响下锻炼其自理能力,尽可能摆脱依赖心理[1]。
1.4 强化亲子关系
家园共育背景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还可以强化亲子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幼儿构建正确的人际关系。家园共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二者增强对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在家庭的劳动教育中,幼儿能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部分家务劳动,或是在家长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家务劳动,并在开展劳动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此时,家长也可以明确幼儿的实际成长需求,再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中,幼儿则能够与教师以及同班同学共同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完成劳动活动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的表现反馈至家长,协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
2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要点
2.1 明确责任,积极承担
责任是家园共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要点之一,要求教师与家长必须明确其在劳动教育中所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义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均需要创新劳动教育观念,结合家园共育的标准明确其在教育活动中的职责。通过沟通交流明确具体的职责与义务,确定其在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规划、教育衔接等,确保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园劳动教育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同时,结合家园共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建立全新的责任管理机制,有效避免由于责任不明确所导致的矛盾。如果某一方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另一方就能够立即响应,根据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追究责任,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构建稳健的环境。
2.2 关注教育,积极参与
教育是家园共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关键点,要求教师与家长始终坚持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幼儿园劳动教育是面向幼儿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劳动素养,这就使幼儿必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在规划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应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深入评估劳动教育的要求、学前教育标准以及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安排、教育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对于劳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如幼儿的依赖心理过强、不愿意参与劳动活动等,也需要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需要为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为其提供专门的教育资源,确保家长全方位配合教师[2]。
2.3 强化协同,各方联动
教师与家长在实施家园共育时还需要强化协同合作,实现相互合作与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协同点主要涉及步调协同以及劳动协同两个方面。在步调协同方面,教师与家长应在明确教育主体的基础上共同规划劳动教育的主要思想、具体的活动内容、行为等。在劳动协同方面,则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以及认知拓宽劳动教育的范围,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劳动服务项目以及实践活动科目,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品质。根据幼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教师与家长均需要时刻沟通,强化劳动教育的指向性以及规范性。
3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3.1 明确各方责任
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以及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家长没有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认知,其认为劳动教育交给幼儿教师就足够了,幼儿在家中不需要接受劳动教育,导致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劳动教育无法形成有效衔接。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劳动教育的前期筹备阶段明确幼儿园与家庭分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以明确的权责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落实。幼儿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告知家长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定位,使其能够全方位支持幼儿园劳动教育。采用短视频、公众号文章、公开课等方式为幼儿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家庭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同时,也需要构建现代化的幼儿劳动教育责任链,从劳动教育启蒙、引导以及实践三个环节入手,让家长能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主动肩负家园共育责任。
3.2 强化交流与互动
幼儿教师应强化与家长的交流与互动,以此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全方位观察不同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如思想、行为、言论等,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再将全部的信息如实告知家长,使面向幼儿的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结合信息报告,家长就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帮助幼儿尽快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家园共育的成果,教师可以制作专门的劳动任务表,使双方均能够参与劳动教育方案的制定,更是能够为后续的劳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另外,教师也需要引导幼儿家长之间开展沟通交流。通过视频会议、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法交流幼儿劳动教育经验,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3]。
3.3 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
幼儿需要通过多种劳动机会培养劳动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结合新时期的教育标准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并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家庭劳动的条件,进而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在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劳动任务,结合幼儿的年龄段以及客观的劳动能力开设主题劳动教育,使幼儿能够充分锻炼劳动技能,如叠被子、玩具整理、清扫房间、洗碗洗杯子等。在家庭劳动教育活动中,家长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并时刻为幼儿提供专门的指导,如擦桌子、分发餐具等。如果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犯错误,也不能以严厉的语气以及行为进行制止,应以引导性的语言帮助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
3.4 做好课程指导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实现课程化发展,旨在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率以及强化家园合作。对此,幼儿教师应落实课程指导,并通过家园共育为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实现幼儿园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幼儿园应发挥其在劳动教育中特有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发全新的园本劳动教育课程,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育人标准为幼儿家长提供指导。如果家长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困惑,教师也需要及时为其解答。另一方面,重点开展劳动教育的情感投入以及保障幼儿的自主发展。例如,在设计中班的劳动教育课程时,就需要着重强调劳动态度以及引导幼儿做到价值感悟,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垃圾分类、照料动植物等,大力培养幼儿的劳动态度。
3.5 关注督导养成
由于家园共育下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协同合作,这就需要开展强有力的督导养成工作,确保幼儿能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本班实际的学情状况构建对应的教学规划以及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为家长提供劳动技能培养以及教育方法相关的指导,首先培养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以及丰富其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储备。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时,家长就需要依据幼儿教师提供的指导对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向的劳动观念。此外,增强对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在督导养成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积极的反馈,让幼儿能够真正意识到“ 劳动最光荣” [4]。
3.6 开展多元化的活动
幼儿教师还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家园共育劳动教育的质量。教师可以从亲子活动入手,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劳动活动,做到在增强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家长明确幼儿的成长现状。设计亲子活动时,教师应兼顾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可行性,使幼儿与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均能够感受劳动的美好。以“ 小小种植园” 这一活动为例,应引导幼儿与家长在指定的区域内种植所喜欢的植物,如花朵、蔬菜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就能够逐步树立劳动意识,也可以通过多个环节的活动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充分感悟劳动的魅力。同时,幼儿家长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既可以强化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也能够在家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一举多得。
总结
综上所述,在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高质量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既是新时期学前教育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幼儿实现健康成长的需求。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只有切实把握家园共育与学前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才能够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挖掘更多的劳动教育契机,使更多的家庭能够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就需要强化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以及互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始终尊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双方合力。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亚太教育,2025,(04):22-24.
[2]袁丹芬.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策略[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2):174-176.
[3]林剑霞.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8):49-51.
[4]张燕银.家园共育视域下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创新路径[J].家长,2024,(0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