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旱稻主要病虫害(如稻瘟病、蟠蛄)综合防控技术在雨养农田的应用实践

作者

何彩银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人民政府 云南怒江 673401

引言:

旱稻作为水稻的重要生态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部分中西部雨养农业区,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与水稻相比,旱稻种植多依赖自然降水,缺乏稳定灌溉条件,容易受到病虫害、气候波动和土壤贫瘠等多重制约。在病害方面,稻瘟病是旱稻生产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其发生部位多样、流行速度快、破坏性强,常被称为“稻田癌症”,严重时甚至绝收。在虫害方面,蝼蛄作为地下害虫,对秧苗和根系危害显著,常导致大面积断垄缺苗。传统防治多依赖化学农药,但在雨养环境下,农药利用率低,环境风险高,且单一防治效果有限。新课标下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也推动了综合防控理念的提出与应用。综合防控技术强调通过品种抗性、农艺调控、生态管理、生物防治和必要的化学措施相结合,实现病虫害可控、稳产增效的目标。因此,研究旱稻主要病虫害在雨养农田的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实践探索,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对推动旱稻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雨养农田生态环境对旱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雨养农田缺乏稳定水源,其土壤湿度和肥力受降雨时空分布影响显著,易导致旱涝并存和养分失衡,从而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条件。稻瘟病的发生与空气湿度、昼夜温差和土壤肥力密切相关,雨养农田在高湿和温差大的环境下常形成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蝼蛄则偏好土壤疏松、腐殖质丰富的环境,雨养农田的地力差异及管理粗放性往往加重其发生。在缺乏系统灌溉调控的情况下,病虫害发生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与区域性差异,传统的单一化防控措施难以适应。因此,必须立足雨养生态特征,从源头管理和系统调控角度入手,建立适合旱稻种植的综合防控模式。

二、稻瘟病与蝼蛄的发生规律与危害机理

稻瘟病由稻瘟病菌引起,可侵染叶片、茎节、穗颈等多个部位,表现为典型的“梭形斑”,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穗颈腐烂,产量锐减。其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高度相关,高温高湿及氮肥过量均可加重病害。蝼蛄为半翅目昆虫,昼伏夜出,取食秧苗根茎,造成缺苗断垄。其生命周期长,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两者的危害共同特点是迅速性与毁灭性,且在雨养农田缺乏水层调控的条件下,危害往往更为严重。深入研究其发生规律与危害机理,有助于防控措施的精准化和时效性。

三、旱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旱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从抗病品种、栽培措施、生态调控、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等多环节协同开 的首要措施,利用分子育种与抗病基因聚合可显著提升品种抗性。 深翻灭茬和轮作倒茬,以减少病虫基数。生态调控可通 生物防治包括利用赤眼蜂、绿僵菌等天敌和微生物制剂,对蝼蛄 化学防治作为必要补充,应强调精准施药与绿色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风险。在综合措施的配合下,可以最大限度提高防控效果。

四、综合防控技术在雨养农田的应用实践与成效

在东北及华北部分雨养稻区开展的应用实践表明,综合防控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旱稻的病虫害控制效果。例如,在吉林某试点区,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与生物农药相结合的方法,使稻瘟病发病率下降 35% ,产量提升 12% 。在河北部分雨养稻区,通过田间灯光诱杀与生物制剂应用,蝼蛄密度下降 40% 以上,缺苗率显著降低。农户普遍反馈,综合防控模式较单一化学防治更经济、效果更持久,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实践结果表明,综合防控技术不仅在病虫害防治上成效显著,还促进了旱稻生产的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旱稻病虫害防控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未来旱稻病虫害防控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化、智能化与系统化。绿色化不仅意味着推广生物农药、生态调控和抗性育种,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还强调构建“预防为主、绿色为基”的农业生产格局,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田间生物多样性营造以及绿色栽培模式,降低病虫害基数。智能化则体现在利用大数据、遥感与物联网监测病虫害动态,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预警与差异化防控,例如通过无人机航拍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快速锁定发病区域,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系统化要求建立跨区域病虫害防控联动体系,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与农户实际需求有效衔接,使防控措施由“分散作战”转向“整体协同”。对策建议包括:一是加大抗病品种研发投入,特别是结合分子育种与基因编辑技术,培育适合雨养区的广谱抗病品种;二是完善绿色防控补贴与激励政策,增强农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与示范推广,提升农户对综合防控理念与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四是探索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以科研支撑、政策保障和农户参与为核心的全链条防控模式。通过以上措施,旱稻病虫害综合防控将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推动雨养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结论:

旱稻在雨养农田的生产过程中,稻瘟病与蝼蛄等主要病虫害是制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若缺乏有效的防控,极易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综合防控技术通过抗病品种、农艺调控、生态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措施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防治效果,还推动了旱稻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实践表明,采用综合防控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稻瘟病平均发病率下降30%以上,蝼蛄危害程度减轻40%以上,亩产普遍提高 10%-15% ,在农户收益提升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形成区域化、标准化的病虫害治理模式。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农户参与和社区治理,将防控措施融入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优化与创新,才能在确保旱稻稳产高效的同时,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吴郁魂,刘丽云.作物病虫害防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07:373.

[2] 魏松红.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2:230.

[3] 任天瑞,戴权,张雷.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0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