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成因分析及其全周期智能化防控体系构建

作者

费建林

南京易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高度集成的系统性实体,其质量控制不再局限于单一阶段或工艺节点,而呈现出全过程、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演化趋势。在现实工程实践中,质量通病频繁发生,既反映出工程技术路径中固有的逻辑缺陷,也暴露了制度执行与技术支撑之间的失衡状态。面对建设项目类型日益多样、复杂程度显著提升的趋势,传统以经验为导向的质量管理方式难以应对日趋精细化的质量风险识别与控制需求。

一、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特点

(一)发生频率高、隐蔽性强具有长期性累积效应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在实践中表现出高频率且易被忽视的特征,其根源不在于单一技术环节的缺失,而往往源于多个技术层面、组织机制及管理惯性共同叠加所形成的复杂动态,部分问题在项目交付时未能完全显现,隐蔽性与滞后性决定了其往往在运行维护阶段才逐渐暴露,且多呈现不可逆的发展态势,在没有建立预警机制的条件下极易被项目周期惯性所掩盖,从而难以被及时识别并介入处理。结构裂缝、渗漏、水泥砂浆层空鼓等典型问题,虽在项目标准验收中偶有显现,但由于检测方法与频率的局限,以及责任分工的阶段性割裂,极易被归入“ 非关键问题” 处理序列,部分问题逐渐积聚形成结构性损伤,进一步引发维护成本上升与安全隐患放大。

(二)涉及环节多、责任主体复杂呈现系统性扩散趋势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并不独立存在于某一单一环节,而是分布于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直至运维等多个阶段,不同主体之间责任边界模糊、协作机制缺失,以及专业之间技术衔接不足,使得质量缺陷易于在系统内被转化、扩散与重构,从而导致局部性问题向整体性风险演化[1]。在建设周期中,设计单位在初期方案编制阶段可能因图纸深度不足或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施工环境而种下隐患,施工单位在图纸转化为实体过程中的技术实现、材料替代与现场组织执行又进一步影响了设计意图的完整性,监理单位作为质量控制的中介角色,在技术审查、进度管理与现场复核之间需要平衡多个利益诉求。

(三)重复发生,技术对策雷同治理效果边际递减

在建筑工程实践中,针对质量通病的治理多数仍停留在经验驱动与案例复制的层面,缺乏系统化理论支持与跨项目的知识沉淀机制,治理手段普遍依赖于既有施工规范与行业惯例的重复套用,其技术手段单一、创新性不足,导致相同类型问题在多个项目中反复出现,部分治理措施虽短期内有效,但难以根除根因,使得治理效率呈现递减态势。行业中存在大量依赖施工节点整改与竣工后返修的处理方式,由于缺少闭环反馈机制,工程经验难以系统转化为前端设计优化建议或施工工艺革新动因,导致相似的错误在不同建设周期内周而复始。

二、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阶段缺乏风险前置控制机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设计阶段本应承担质量预控与结构合理性验证的核心职能,但现实情况中,设计作业往往受限于周期紧迫、建设单位需求变动频繁以及标准化模板应用泛化等因素,使得风险识别与前置控制难以实现系统部署,尤其在复杂项目中,设计深度不足、细节衔接薄弱、专业协同脱节等问题更为显著,导致技术逻辑链条中早期缺陷得不到有效识别,进而在后续阶段表现为质量通病的源头隐患。传统设计方法多以图纸表达为核心,缺少参数化控制、数据驱动与风险场景模拟机制,致使结构设计、安全边界、选材逻辑与施工可实施性之间缺乏交互验证。

(二)施工阶段技术落实不到位与监管机制失灵

建筑施工过程高度依赖现场执行能力与人员技术素养,其质量水平不仅取决于设计图纸的精准性,还受到施工工艺还原度、工序组织效率及材料选用标准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施工队伍专业分化严重、作业人员流动性高以及作业面交叉干扰频繁,致使技术交底难以全面覆盖、施工工艺标准难以稳定执行,形成了大量执行力断点与工艺细节

失控区。

(三)运维阶段信息追溯困难与责任边界模糊

建筑项目进入运营维护阶段后,质量问题常呈现隐蔽性增强、影响范围扩大与溯源难度上升等特征,尤其在未建立全周期信息留存与结构性能监测体系的条件下,问题一旦显现,即难以快速追溯至成因阶段,从而导致维护决策滞后、责任判定模糊以及修复路径选择失据[2]。在此阶段,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与信息的时效性至关重要,但现有项目普遍存在竣工资料碎片化、存储方式非结构化以及项目转移环节缺少交接机制的问题,使得大量关键技术节点信息难以有效保留,图纸与实物偏离度难以评估,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序更缺乏影像资料或测量数据作为支撑,致使运维主体难以获得完整的故障信息链。

三、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质量预警系统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向全过程、全要素覆盖方向演进的背景下,依托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算法建模,构建具备实时感知、动态预警与趋势研判功能的质量预警系统,成为提升系统韧性与前置治理能力的核心路径。传统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基于静态规范约束与节点性检测,其信息获取以人工巡视与文档记录为主,反馈滞后、覆盖不全的问题长期存在,难以有效捕捉通病生成的早期迹象。在此基础上引入物联网感知设备,覆盖结构施工、工序转化、材料使用与环境参数等关键维度,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初步筛选与异常标记,能够在数据生成端即完成初级风险识别,从而减轻后端系统处理压力并提升响应效率。

(二)推动全过程信息协同平台建设打通管理链条

建筑工程多阶段、多主体、多专业交叉融合的组织结构,使得质量信息在不同环节间的传递往往存在断点,尤其在设计、施工、监理、运维之间的接口管理中,信息脱节与责任真空并存,严重制约了质量闭环管理的实现。以BIM 模型为基础构建多维协同平台,辅以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是推动各环节之间信息高效流动、数据高质量沉淀与管理逻辑重构的有效手段[3]。在系统架构设计中,应设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协议,避免因平台间数据格式不兼容导致的协同障碍,使各参与方能够基于同一信息逻辑进行任务交互、状态反馈与风险共享。

(三)建立质量责任溯源机制与激励约束并重的治理体系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的根本在于责任机制的清晰划分与执行效力的有效保障,建立可追溯、可核查、可问责的质量责任体系,需依赖于制度设计、技术支撑与组织保障三者之间的协同互动。现有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责任通常在竣工验收后即趋于弱化,合同结构对施工、监理、设计责任划分虽有规定,实操过程中由于证据链缺失与追责机制薄弱,致使责任划分难以落实到人。构建基于数字身份与行为记录的质量责任链条,应将各主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行为节点纳入系统化管理。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高发与治理难题,根源于全过程质量控制链条中风险识别滞后、数据利用不足、执行标准弱化以及责任机制碎片化等系统性障碍。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构建数据驱动的预警系统,推动信息协同平台的纵深集成,并建立清晰的质量责任溯源体系,可在保障信息真实、责任可查与风险前控等方面形成内在闭环。

参考文献

[1]曹辉.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水泥,2024(11):112-114.

[2]高军昌.探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产城:上半月,2023(4):0139-0141.

[3]张贺.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质量通病及控制对策分析[J].数码精品世界,2023(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