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与特殊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
管晴晴
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临沂 273300
1、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1.1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特征
孤独症儿童通常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一般而言,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情绪表达、以及行为模式上与非孤独症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从社交沟通的角度看,孤独症儿童往往表现出社交兴趣缺乏,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常常在与同龄人互动时感到不适。这种社交障碍导致他们在建立和维持友谊方面面临困难,进而加剧了社会孤立感。许多孤独症儿童不善于进行双向交流,可能表现为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或使用非典型的语言交流方式。
在情绪表达方面,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反应往往与常人不同。他们可能对常见的情绪刺激缺乏敏感性,或是过度反应,表现为焦虑、愤怒等情绪波动[2]。孤独症儿童在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上也存在困难,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情绪失控,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1.2 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障碍,包括难以理解他人语言、回应社交信号差、缺乏眼神交流及对社交互动敏感性不足。由于这些特征,他们往往在同龄人中遭受孤立,导致社会孤独感加剧。在这种环境下,孤独症儿童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给家庭和教育者带来压力。
情绪调节能力的缺乏也是孤独症儿童面临的一大心理健康挑战。他们可能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存在困难,导致无法有效管理自身情绪,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情绪崩溃[3]。这样的情绪反应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交,还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形成负面的反馈循环,从而进一步恶化他们的心理状态。
孤独症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不足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他们可能对自身能力或情感状况缺乏真实的认知,这导致自信心不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的恐惧和对学校及社会环境的不适应感,都加重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负担。
2、优化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融合模式的策略
2.1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使教师掌握孤独症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智力低下的相关内容。针对智力低下的孤独症儿童,教师要明白其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例如,在认知上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概念,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障碍。教师需要运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借助形象化的教具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知识。
同时加强对普通教育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也了解智力低下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和教育方法。比如,在普通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智力低下的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课堂。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除配备适合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器材、心理辅导设备外,还应针对智力低下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认知训练器材。优化学校教室环境,营造安静、舒适、有序的学习空间,满足不同类型孤独症儿童包括智力低下儿童的特殊需求。
2.2 更新教育理念与方法
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障碍,据研究,约 70% 的孤独症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这些孩子在认知、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如难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速度缓慢、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较差等。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融合的本质和意义,尊重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将融合教育视为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过程,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和计划,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适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结束语
本文明确了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能力,减弱社会孤立感,并提高自信心、改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强调了教师专业素质和家庭支持力度在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杨梅,徐微,唐道竹,等.特殊教育学校孤独症儿童就读质量评价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0(05):0257-0257.
[2] 董 立 红 . 特 殊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研 究 [J]. 好 日子,2021,(05):00073-00073.
[3]王娟.基于融合教育背景,加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3,(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