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作者

肖凌鹤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一、高校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科学知识储备与跨领域知识结构不足

在“ 十三五” 大背景下,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 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并指出公民科学素质是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公民还是对于国家而言,提升科学素养都是一件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老师需要具备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老师的知识仍处于“ 单一化” 的状态,语言知识以及传统教学方式占据主要地位,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成果以及思维方式了解程度不足,导致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受限。当环境科学,人工智能,医学成为主题时,部分教师难以把握准确的专业术语背后的科学道理。从而影响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师资培养过程中缺乏跨学科课程,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从业过程中对跨领域学习的动力与途径有限。

(二)科研能力与学术研究方法的局限

科学素养有知识广度,也有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能力。有些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差,跨学科研究尤其明显。多数教师科研训练集中在语言学方法上,语料库分析,话语分析,课堂观察等,缺少实验设计,统计分析,问卷信效度检验,数据建模等方法的训练,导致跨学科课题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缺少定量研究能力时,AI 辅助英语学习评估等研究就可能缺乏科学性与说服力。有些教师科研意识差,研究选题保守,对跨学科前沿关注少,难以展现英语与科学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与数据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和数据素养属于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教师之间存在差异。有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线上教学平台,智能批改系统,大数据分析工具,把人工智能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融入教学与科研之中,实现资源的智能化整合,不过也有教师仅仅停留在基本应用层面。依靠PPT 和视频资源,对于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这些技能并不了解,很难应对跨学科研究时的数据处理需求。技术快速更新给教师的持续学习带来困难,有些教师对新平台和工具抱有畏难心理,这会妨碍科学素养的提升。

(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能力薄弱

跨学科背景下,英语教师应成为学科融合的纽带,很多教师在团队合作时会出现适应困难的情况。一方面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的经历,对他们的研究范式,专业语言了解不多,交流容易陷入障碍。另一方面缺少主动性,常被牵着鼻子走,对项目设计,资源整合,成果推广等工作投入少。跨学科合作必须的组织协调,时间管理,冲突解决等软技能,在教师培养和考核体系中重视不足,团队协作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二、高校英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构建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要想改进高校英语教师的科学素养,最要紧的就是营造起能够体现跨学科理念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从而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里持续接触到、运用并拓宽各方面知识。一方面,高校可在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中增添跨学科的主题板块。诸如环境保护,人工智能,医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之类的东西,把语言学习同科学知识和社会议题融合起来。通过设计跨学科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以及问题推动型任务,促使教师在备课和授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扩充自己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以及跨领域的认识能力。 另一方面,英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协同建设,开设“ 科技英语” “ 医学英语传播” “ 工程项目英语沟通” 等交叉型课程,鼓励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制定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还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完善培训机制与科研能力培养路径

科学素养的提升依靠系统培训和科研培养制度,高校可以搭建面向英语教师的跨学科培训系统。定时邀请自然,社会,工程等学科方面的专家做讲座,举行工作坊,开展实地训练,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最新的成果和科学方法,还要提倡教师参加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凭借真实的科研任务来改良科研计划,数据考察,表述结果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在校内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先给由英语教师带头或者卷入的多学科协同项目提供经费。 科研能力培育路径上。高校可施行科研导师制,让资深跨学科研究者给英语教师做个性化指导,助力他们优化选题构思,研究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学术写作等科研能力。还要改进教师职称评定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把跨学科研究成果当作核心评价指标,促使教师在职业发展里看重科学素养的累积和拓宽。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建设

信息化,数据化的教育环境里,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能力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与实践平台,促使英语教师改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数据素养,培训内容既要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线上教学平台操作这些基本技能,也要包含大数据分析工具,可视化软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类前沿应用。从而让教师在教学,科研时能高效地处理,利用数据,为加强实践性,可创建跨学科数字实验室,设置语料库平台,教育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使英语教师在实际环境中掌握数据采集,清洗,建模,分析,解读的全部流程。 而且高校可以推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结合,像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人工智能批改系统改良写作教学,用数据推动课堂改进,通过持续的技术更新和应用,教师既可跟上信息技术前进的脚步,又能在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里施展更多的创新才能。

(四)建立跨学科合作与学术共同体支持网络

跨学科合作平台是科学素养不断增长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创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者教研组,促使英语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常规合作。针对课程研发,科研选题,学术成果推广等环节展开合作,为解决学科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可以举办跨学科沟通与合作能力培训,让教师了解不同领域的主要概念和研究范式,助力教师加入国内外学术共同体。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以及合作项目开阔学术视野,依靠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英语教师可以在各种学科环境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论能力,并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结论:

高校英语教师跨学科背景下科学素养的提升,要靠课程搭建、科研能力培养、技术助力和合作平台创建四方面齐头并进。依靠制度支持和持续操作,既可提高教师知识整合与研究创新水平,又能让英语学科与诸多领域深度交融,从而给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新媒体视角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32(5):102-105,109.

[2]陶婷婷.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校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优化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4, 33(3):95-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