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增强扫描碘造影剂血管外渗的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李明瑛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 海南儋州 571700
CT 增强扫描碘造影剂血管外渗是指含碘造影剂在高压注射过程中意外渗入血管周围组织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 0.1%-0.9% ,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严重者可能引发皮肤坏死、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后果。根据渗漏量可分为轻度( <20ml )、中度( 20-50ml )和重度( >50ml )三个等级,不仅影响影像质量,延误诊断,更可能造成医患纠纷,因此规范化的预防和处理流程尤为重要。【2】基于此,本文针对接受CT 增强扫描的4984例患者中的15 例发生碘造影剂血管外渗患者进行外渗因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为 CT 增强扫描造影剂的规范化处理流程提供相应的临床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T 增强扫描4984 例患者均收录于2024 年1——12 月期间,其中男性2991 例,女性 1993 例;年龄阈值 20-90 岁,均值( 49.70±3.57 )岁。其中15 例患者发生碘造影剂血管外渗,男性9 例,女性6 例。
1.2 方法
采用佳能 320 排 CT 机,德国 motion -XD8000 高压注射器,洪达医疗器械 18G 和 22G 三通(p)型静脉留置针。造影剂选择造影剂选择浓度为350mg/mL 的碘佛醇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包装规格 35g / 100ml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3027),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给药。根据患者情况及扫描目的设置注射参数,速度 2.7~5.0mL/s ,药量 1.2\~1.5mL/kg 体重。
2、结果
4984 例接受CT 增强扫描的患者中15 例患者发生碘造影剂血管外渗,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 60% 、 40% ;其中 6 例是反复接受化疗病人,因为化疗血管弹性不好,6 例老年体弱患者,剩余 3 例外渗患者均有多年糖尿病史;15 例患者均为轻度外渗患者,局部表现为疼痛、肿胀。
3、讨论
3.1 风险因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血管脆弱性是首要风险因素,老年患者、长期输液或化疗患者的血管弹性下降,管壁通透性增加,在高压注射时更易发生渗漏,特别是外周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如肥胖、水肿或多次穿刺者,常因寻找合适穿刺点困难而导致机械性损伤。患者基础疾病会显著影响外渗后果的严重程度,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会延缓渗漏部位的愈合;低蛋白血症患者因组织胶体渗透压失衡更易形成严重水肿;放化疗患者的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可能导致渗漏部位坏死。【3】个体对造影剂的敏感性差异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即使规范操作仍可能因血管痉挛或过敏反应诱发渗漏。
3.1.2 造影剂的物理特性
高渗透压制剂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脱水收缩,黏稠度过高则增加注射阻力,二者协同作用可使渗漏概率提升2-3 倍,当造影剂温度低于体温时,会引发血管痉挛,特别是对末梢循环较差的糖尿病患者风险更为突出。【4】
3.1.3 穿刺技术隐患
血管选择不当是主要原因,老年患者桡静脉穿刺的渗漏率比肘正中静脉高,这与血管壁胶原纤维退化直接相关。固定不牢固导致针头移位的情况在技术性渗漏中的占比较高,肥胖患者因皮下脂肪缓冲作用可能延迟发现渗漏体征。
3.2 干预措施
3.2.1 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特别是既往碘剂过敏反应史,同时评估血管条
件,对高龄、糖尿病等血管脆性增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肾功能检查必不可少,血清肌酐和 eGFR 值能有效预测造影剂肾病风险,为后续造影剂用量调整提供依据。
3.2.2 注射前准备
严格把控技术细节,穿刺部位应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避免手腕、足背等小静脉穿刺。选用 18-22G 三通(p)型静脉留置针,其侧孔设计可分散注射压力,连接高压注射器前必须确认回血通畅,用生理盐水测试管路密封性,确保无渗漏。【5】
3.2.3 注射过程控制
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采用双人核对制度确认注射参数,对高浓度造影剂(如 350mg/ml )应将流速控制在 2.5-3ml/s 以下,使用动态压力监测系统,当注射压力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报警,对儿童及老年患者实施分阶段注射策略,先注入 1-2ml 试验剂量观察反应,再继续完成全量注射。
3.2.4 医护人员专项培训
每季度开展,内容涵盖造影剂理化特性、外渗病理机制等理论知识,以及模拟穿刺训练,重点培训外渗早期识别技能,如注射部位肿胀、疼痛等典型症状判断,并考核加压包扎、局部封闭等应急处理能力。【6】
3.2.5 外渗后的处理
当发生碘造影剂血管外渗时,首要措施是立即停止注射,迅速关闭高压注射器或手动推注装置,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加重组织损伤。在停止注射后,应保留原静脉穿刺针头进行回抽操作,通过缓慢回抽可减少局部组织压力,同时尽可能吸出外渗的造影剂,回抽时需注意保持针头稳定,避免反复穿刺造成二次损伤,若回抽效果不佳,则需拔除针头改用其他处理方式。【7】局部处理需根据外渗情况选择用水胶体敷料贴,冷敷或热敷,6小时内建议采用冰袋冷敷,每次 15-20 分钟,间隔 1 小时重复,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24 小时后可改用温热敷促进吸收;对于明显肿胀部位,可外敷 50% 硫酸镁溶液或激素类药膏,使用无菌纱布湿敷,每日 2-3 次,每次30 分钟。
综上所述,CT 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生碘造影剂血管外渗主要与患者自身和穿刺等因素相关,护理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护理工作以预防为主降低外渗事件发生率,外渗发生后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并及时总结相关经验。
参考文献:
[1]叶和勤.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8(02):78-80.
[2]赵晓静,王颖,张苗,等.一站式心脑联合 CT 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模式可行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4(06):575-578.
[3]廖云.犬胸、腹部 CT 血管造影和脏器多期增强扫描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22.
[4]付晓宇,宋杨.下肢血管 CT 三维重建使用的造影剂进展研究[J].中国处方药,2022,20(01):191-192.
[5]李涛,左娟红.肿瘤病人CT定位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进展[J].心理月刊,2019,14(12):233-234.
[6]李瑞雪.肝内血管/胆管系统结构的 CT 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原媛,钟朝辉,王振常,等.单心动周期冠脉 CTA 的个体化三期扫描造影剂注射方案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05):541-545.
[8]洪映红,张月葵,陈开珠.利用 CT 扫描起始时间观察注射过程对预防造影剂血管外渗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7,36(2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