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核心探究
范玮
中共清丰县委党校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457300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应逐步加大数字经济在GDP 中的占比。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经济与数字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问题,充分认识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并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同时,为有效推动融合发展进程,应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链,以数据要素激活农村资源价值,建立长效融合发展机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数字经济赋能农村经济路径分析
(一)加强数字技术渗透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参数,并与AI算法相结合,动态优化相关技术参数[1]。同时,北斗导航系统能够为农机精准作业赋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为构建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再到精准执行的闭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市场连通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为农业经济突破地理空间约束提供了技术路径,推动了市场连通路径的建立。通过电商平台可以有效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损耗率。同时,直播电商的兴起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网络零售额的增长,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复购率明显提升。此外,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则有利于农产品溢价空间的扩大。
激活数据要素
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可有效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提高土地流转匹配效率,且可为农机共享提供帮助。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则可利用风控模型压缩涉农贷款审批时间。此外,在线培训平台可为数字新农人的培育提供支持。
(四)生成新质生产力
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可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智能种植、云端加工与数字营销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还可以借助 VR 技术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客单价的增长。此外,通过建立县域数字经济园区等方式还可以带动辐射区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融合对策分析
(一)科学应用数字技术
为推动融合发展,应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天地一体化混合组网模式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并可通过模块化微基站的部署解决山区信号盲区问题。同时,在县域层面应加强分布式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与边缘计算技术相结合,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满足精准农业的实时性要求[2]。例如可建立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智慧农业系统,在田间部署物联网设备,以实时采集各项种植数据,并利用云边协同系统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自主生成种植决策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还可以在加工环节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在营销端则可以通过轻量化小程序集成区块链溯源技术,为用户提供VR 体验。
(二)加强制度创新
1、创新治理体系
为促进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可在县域范围内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对农业、商务以及工信等相关部门的行政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基于数据中心管的政务协同模式,通过组织架构创新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乡镇政府则可成立专门部门,负责农业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且应配备既懂农业、又能够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干部。同时,还应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各地方政府应编制数字乡村建设的地方性标准,且应明确规定智慧农田传感器部署密度、冷链物流温控精度等各项技术参数,从而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3]。此外,应根据融合发展需要,改革干部考核机制,在村干部绩效中纳入数字技术应用指标,例如可设置量化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使用频次以及数字惠农服务覆盖率等考核指标,且应合理确定其在年度考核中的权重,以提高考核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融合发展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可加强与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例如可开设智慧农业技术专业,或者推行课堂与田间操作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模式,培养能够掌握农业大数据分析以及无人机植保等数字技术的人才。同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可利用 AR 远程指导系统以及智能眼镜等智能化技术设备为专家与受训人员之间的实时交互提供支持,并提高技术推广效率,降低推广成本。此外,应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返乡创业的数字技术人才给予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支持,例如可提供一定额度的项目启动资金或者税收减免优惠。
3、建立长效机制
为推动融合发展进程,应建立要素保障制度,为数字经济项目提供用地优先审批通道,并可在数字基建项目中允许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时,设立一定规模的农业数字化转型基金,并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高风险补偿比例,为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此外,应加强效果评估机制的建设,可利用三维评估模型集成技术适配度、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维度要素,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且应按季度发布本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状况报告。
(三)以乡村振兴为导向
为科学推进农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可将根据发展阶段农村区域划分为起步型、追赶型以及领先型这三个不同梯度类型,并可从技术、经济、社会这三个维度科学确定其重点发展策略。其中,起步型地区重点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加强智能终端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应通过数字技术的普及培训初步形成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而追赶型地区应加快物联网监测系统和电商平台的部署速度,并建立产销直连数字化通道。领先型地区要重点突破AI 决策系统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中的瓶颈,对农业生产全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通过这种分级部署方式可提高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的适配度,有利于融合发展。
同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动态迭代的实施模式。首先可选取几个典型行政村作为试点,并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开展MVP 测试,以快速形成可复制的技术包,降低试错成本。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成效评估体系动态监测技术渗透率、农民接受度等关键指标参数,以提取经验,并获得量化数据。最后,可将成熟经验进行规模化推广。推广时应以县域数字中心为枢纽,通过辐射扩散模式,建立技术服务站,组建由 1 个专家和多个本地技术员所构成的团队,通过传帮带机制实现知识转移,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持。此外,应通过弹性政策工具箱建立差异化的补贴机制,为起步地区提供基础设备购置补助,并为领先地区提供必要的研发补贴。在此基础上应加强数字乡村监测平台建设,以实时采集各类运行数据,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及时发现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地方政府还可建立跨区域数字乡村知识共享网络,为乡村提供便利的技术指导等服务。
结论:
由于数字经济与农村经济存在正向耦合关系,通过二者的融合发展可有效可带动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制度创新等方式,积极探索融合发展对策,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未来应注意防范数字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新型风险,采取分级分类推进等策略,结合农村地区的不同情况,提供差异性的融合发展方案。
参考文献:
[1] 万建军,胡文萍.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济驱动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2023(8):22-24.
[2] 陈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困境与进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1):78-81.
[3] 刘宗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9):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