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核算中的实践应用
杨丹
四川远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64245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程项目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结构复杂化、技术集成化的显著特征,无论是住宅社区开发、商业综合体建设,还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对工程造价管理的精准性、动态性与协同性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传统的工程造价核算模式以二维 CAD 图纸为核心依据,依赖造价人员手动进行工程量计算与成本核算,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因图纸理解偏差、构件漏算错算等问题导致核算误差率较高(通常在 5%-10%) )。更关键的是,设计、施工、造价咨询、建设单位等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传递多以纸质文档或独立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缺乏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极易形成 “信息孤岛”。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常常导致设计方案优化滞后于成本控制需求、施工阶段变更成本失控、竣工结算时各方数据矛盾引发争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程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甚至影响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围绕 BIM 技术的核心特点,结合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系统探讨其在工程造价精细化核算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价值。
1 BIM 技术概述和特点
BIM 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以三维数字模型为载体,深度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相关信息(涵盖建筑构件的几何形状、材料物理属性、施工工艺标准、成本构成数据、设备运维参数等)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其核心并非简单的三维建模工具,而是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实现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竣工、运维等各个阶段信息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利用,构建起一个覆盖项目全周期的 “数字孪生” 体系。与传统建筑数字化技术相比,BIM 技术具备四大核心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其在工程造价精细化核算中发挥优势的关键所在:一是可视化呈现,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建筑结构与构件细节,减少信息误解导致的造价偏差,还能提前发现空间碰撞问题;二是参数化关联,构件参数与成本数据联动,变更时自动更新,避免人工调整误差,保障数据准确性;三是多主体协同,依托云端平台实现多方实时数据交互,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协同效率;四是全生命周期性,模型伴随项目持续更新,集成各阶段造价数据,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提供统一基准。
2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核算中的实践应用
2.1 设计阶段造价精细化管理
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达 70%80% ,是成本控制关键,传统模式依赖经验估算或事后算量,难平衡成本与功能,而 BIM 技术通过设计参数与成本数据深度融合实现 “边设计、边算量、边优化”:其可自动提取构件几何参数,结合清单定额生成工程量清单与成本报告,如某高层住宅项目用 Revit 建模后导入造价软件,算量仅需 1-2 天,误差率控制在 3% 以内,远优于传统 1-2 周且 5% 以上误差的效率与精度,设计调整时还能实时更新成本,例如将外墙涂料从普通乳胶漆改为真石漆,模型可立即显示单平米成本增加 35 元,辅助快速判断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同时可构建多方案三维模型并集成成本数据,直观呈现总造价、单位面积造价差异,如某政府办公楼对比 “框架 - 剪力墙” 与 “纯框架” 方案,前者抗震好但造价 8500 万元,后者成本 7800万元但空间利用率低,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更是通过 BIM 对比 3 种中庭设计方案,最终选择造价适中且客流引导更优的方案,助力建设单位结合预算与需求选择最优方案,避免后期超支。
2.2 施工阶段造价精细化管理
施工阶段是成本发生主要阶段,易受变更、签证等因素影响,传统 “事后审核” 模式管控滞后,BIM 技术通过动态模型实现精准管控:其可构建 “进度 - 成本” 联动模型,如某桥梁项目用 Navisworks 搭建进度模拟,施工单位每日录入实际数据,模型实时对比计划与实际成本,超 5% 自动预警并分析原因,像某次发现墩柱施工成本超支,经模型分析是模板损耗超标,及时调整采购与周转计划后成本回归正轨;处理设计变更时,可在模型中修改参数并自动更新工程量与成本,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多方协同审批,将周期从 3-5 天缩至 1-2 天,现场签证则能通过移动端上传信息,如某住宅项目基坑开挖遇孤石,施工人员拍摄视频标注位置与处理方案上传,监理与建设单位 1 小时内完成审批,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还能与物联网、供应链系统集成,实现材料全流程管控,如某高速公路项目借此将钢筋损耗率从 6% 降至 3% 以下,混凝土损耗从 4% 降至 1.5% ,节约成本超 200 万元,某写字楼项目通过 BIM 监控机电设备采购,避免了因型号错买导致的 20 万元返工损失,有效避免工期延误。
2.3 竣工阶段造价精细化管理
竣工结算需全面核验施工数据,传统人工比对纸质资料工作量大、周期长(2-3 个月)且易起争议,BIM 技术通过竣工模型实现高效核验: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模型形成 “竣工 BIM 模型”,集成几何形态与全周期造价数据,造价咨询机构可直接在平台调取数据,自动比对结算清单与模型信息,如核验分项工程量、变更成本是否合规,某酒店项目结算时发现装修工程清单量与模型量差异 8% ,模型标记出是部分墙面造型未实际施工,及时核减费用,发现差异自动标记原因,使审核周期缩至 1 个月内,效率提升 50% 以上;同时,造价数据与模型关联形成数字化档案,通过云平台存储,方便后期运维成本核算与新项目造价参考,如某房企借此建立造价数据库,在新项目招标时,调取同类户型的造价数据快速生成标底,某物业公司更是通过竣工模型查询设备参数,精准核算年度维修预算,为新项目快速精准估算与运维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
BIM 技术为工程造价精细化核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设计阶段源头控制成本、施工阶段动态管控、竣工阶段高效核验,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信息孤岛、数据滞后、误差率高的痛点,推动管理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事后核算” 向 “全周期管控” 转变,对提升项目经济效益、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当前,BIM 技术应用仍面临软件兼容性、人员技能、行业标准等挑战,未来随着与大数据、AI、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行业数字化生态成熟,其应用将更广泛深入,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宋扬,孟瑞娟.基于 BIM 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06):60-62.
[2] 习萍,杜光耀.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分析[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05):276-278+281.
[3]何国兵. BIM 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建材与装饰, 2022, 18(12):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