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挖掘唐朝墩文化内涵开展幼儿园美术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曹艺锐

奇台县第五幼儿园 新疆奇台县 831800

引言

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教育活动就是以主题为切入点实现对幼儿艺术潜能开发的活动效果。一方面,主题式美术教育能体现出连续性与发展性特征,有利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逐渐地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美术活动经验丰富性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主题式美术教育活动能起到提升幼儿审美素养的效果[1]。将唐朝墩文化引入美术活动,需解决文化符号的幼儿化转译、教学材料的适龄适配、活动形式的游戏化设计等关键问题。研究立足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双重维度,探索历史文化遗产在学前教育中的活化路径,为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提供实践参照。

一、唐朝墩文化概述与教育价值分析

(一)唐朝墩文化历史背景与核心特征

唐朝墩遗址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兼具军事戍堡与商贸驿站功能。夯土城墙遗址保留唐代版筑工艺特征,出土的三彩陶片呈现中原技法与草原纹样的结合。铜镜残件上的联珠纹体现波斯艺术影响,骨器雕刻的卷草纹显露粟特工匠风格。这种多元文化交融形成唐朝墩文化包容性、实用性与装饰性并重的美学特征。

(二)唐朝墩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唐朝墩文化的具象化特征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陶器纹样可作为图形认知载体,兵器模型能引发历史场景想象。文化元素的符号化转换有助于培育幼儿审美感知,联珠纹的重复排列可训练模式识别能力,三彩釉色的渐变过渡能启发色彩搭配意识。历史场景的再现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角色扮演中的物资交换行为蕴含数学启蒙契机[2]。

二、唐朝墩文化元素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转化路径

(一)视觉符号提取与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考古报告的纹样拓片经简化处理,转化为适合幼儿描绘的基础图形库。联珠纹分解为圆形与弧线组合,卷草纹抽象为波浪形主干与分叉枝叶。色彩体系从文物色谱提取主色调,陶器棕褐、三彩黄绿、铜器青灰构成基础配色方案。立体造型借鉴遗址出土器物形制,将陶罐轮廓简化为几何体组合,箭镞造型转化为安全软陶模具。艺术表现媒介突破平面绘画限制,毛线编织模拟铠甲锁子纹,轻黏土压印再现陶器肌理,荧光颜料涂绘还原三彩釉色流动感。

(二)多模态教学材料开发策略

实物教具制作注重感官体验,微型夯土砖块保留原始肌理但缩小至幼儿手掌尺寸,仿制铜镜采用亚克力材质确保使用安全。图像资源进行分层处理,初级认知卡突出单一纹样特征,进阶拼图卡要求组合不同文化元素[3]。数字资源开发增强互动性,AR 技术让文物纹样动态延展,触摸屏游戏设置纹样归类挑战。环境创设营造沉浸氛围,活动室悬挂渐变纱幔模拟敦煌飞天披帛,建构区投放胡商骆驼乐高模型,角色区配备简化版唐式襦裙。

(三)幼儿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适配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采用实物观察法,提供放大镜观察陶片纹样微观结构,用透明拓印膜描摹浮雕图案。直觉行动思维特征导向游戏化学习,设置"纹样护送队"体能游戏运输图案卡片,开展"色彩宝藏"寻找匹配文物色谱。自我中心认知特点运用角色代入策略,让幼儿扮演唐朝墩小工匠设计城墙纹饰,化身丝路小商人用图案徽章进行物资交换。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分层任务设计,小班进行单色拓印,中班尝试双色渐变,大班完成纹样组合创作。

三、唐朝墩文化主题美术活动实践案例

(一)“ 盛世纹样” 系列活动

活动以唐朝墩陶器纹样为切入点,分设三个渐进阶段。初始阶段开展"纹样探秘"户外写生,幼儿用蜡笔拓印操场仿制陶片。深化阶段组织"纹样变身"创意工坊,将联珠纹转化为手环装饰,卷草纹重组为头饰图案。升华阶段举办"纹样故事"展览会,幼儿用连环画形式解说纹样演变,用黏土浮雕表现纹样中的商队场景。活动注重个体差异支持,动作发展迟缓的幼儿可使用预切割纹样贴纸,视觉感知优势的幼儿尝试对称纹样镜像绘制。

(二)“ 丝路小工匠” 角色扮演活动

情境创设还原唐朝墩作坊场景,操作台配备安全陶艺工具与迷你拉坯机。幼儿分组担任不同工匠角色:制陶组用彩色泥条盘筑法制作纹样陶罐,织造组用粗麻布与毛线编织仿锦纹挂毯,锻造组用铝箔纸捶打制作简化版铜镜。角色任务融入学科融合元素,商人组需计算陶罐与布匹的交换比例,驿使组要对照地图规划货物运输路线。活动后期开设"丝路集市",幼儿用自制手工艺品进行模拟交易,教师引导关注纹样差异背后的文化寓意。

(三)“ 唐朝墩考古日记” 项目式学习

活动模拟考古发掘全过程。预备阶段观看遗址航拍视频,用沙盘搭建微型唐朝墩地形。勘探阶段使用玩具金属探测器寻找埋藏"文物",用毛刷清理仿制陶片并编号记录。研究阶段通过纹样拓片比对确定文物年代,用颜料瓶复原残损图案。展示阶段制作立体考古报告,将发掘过程绘制成折叠书,用黏土修复文物模型陈列在班级博物馆。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幼儿在拼合陶片过程中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纹样复原中体会文物保护的意义。

总结

唐朝墩文化资源的幼儿教育转化,需要把握历史真实与儿童认知的双向适配。纹样元素的简化解构、多模态材料的梯度开发、游戏化活动的情境创设,构成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实践活动表明,幼儿能在文物纹样重组中发展空间智能,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文化交融,在项目式学习中培育文化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唐雨欣.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5):30-31.

[2]肖燕.从美出发,让主题活动盛开艺术之花——主题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2,(02):147-150.

[3]王润梅.幼儿园美术主题活动的创设探究[J].成才之路,2021,(07):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