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戴国军

肇庆市创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四会市 526200

引言

电力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紧密相连。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是把控电力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通过对工程各环节的质量核查、监督,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隐患,确保工程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复杂度持续提升,传统的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模式已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力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是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环节。从工程建设角度看,严格的验收监督能倒逼施工单位规范施工流程、强化质量意识,避免因偷工减料、工艺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缺陷。在变电站建设中,若变压器安装环节的质量验收不到位,会导致投运后出现漏油、绝缘失效等故障,不仅需要高额的维修成本,还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从安全保障角度而言,质量验收监督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电力工程涉及高压设备、复杂线路等,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引发触电、设备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胁施工人员和后续运维人员的生命安全。通过验收监督,可对设备绝缘性能、接地可靠性、线路连接强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将安全隐患消除在投运前。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科学的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能提升电力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综合效益。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能减少后期维修次数,降低运维成本,同时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撑。此外,规范的验收管理还能积累工程质量数据,为后续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推动电力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2 电力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要点

2.1 完善验收标准体系与规范流程

统一的质量验收标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可以避免因执行差异导致的质量偏差,提高整体工程的安全性和效益。建立明确、具体的数据标准,能使验收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并为后续项目验收提供可靠参考。监督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列出工程涉及的所有关键质量指标,以便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准确评估,并按标准验收监督流程督促相关单位进行验收。施工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是制定验收标准的重要依据。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统计,形成历史数据集,深入分析历史数据,列出常见问题及偏差范围。为保证统一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工程进行现场验证,反复测试与调整初步设定的指标,优化验收标准。

针对不同类型的电力工程,制定统一、细化的质量验收标准。结合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特点,及时修订和补充验收标准,明确新型设备、材料的验收指标和检测方法。例如,针对储能电池组,需制定容量衰减率、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的验收标准。同时,规范验收流程,绘制详细的验收流程图,明确各环节的验收主体、验收内容、验收时限等,尤其强化隐蔽工程的验收流程,要求施工单位提前申报验收计划,验收合格并签署记录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建设单位每次验收结束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人员需总结与分析各项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不合理部分。例如,对比不同批次材料测试结果,发现某材料在实际工程验收过程中普遍达不到预期效果,应立即结合设计单位的相关设计标准,修订相关标准参数,使其符合当前技术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加强沟通与培训,增强各方验收人员对新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促使其互相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心得,以提升整体验收水平,保障工程质量。

2.2 强化监督机制与责任落实

建立 “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整改” 的全流程监督机制。事前监督重点核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人员的资质、材料设备的质量证明等;事中监督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施工工艺是否符合规范、质量控制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事后监督则对验收合格的工程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工程投运后的质量状况。同时,明确各主体的质量责任,签订质量责任书,对验收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严格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确保监督机制刚性执行。验收监督管理人员应全程跟随验收现场,确保所有环节符合技术标准。每次巡查需覆盖所有重要部位,并随机抽取部分区域进行重点检查,以防止相关单位出现侥幸心理。

2.3 推广先进技术手段与信息化管理

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提升验收精度。例如,采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路的杆塔、导线进行巡检,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像仪检测杆塔倾斜、导线接头过热等问题;使用超声波检测仪对设备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及时发现内部裂纹等缺陷。搭建电力工程质量验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验收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共享。平台可集成施工资料、检测数据、验收报告等信息,支持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追溯功能,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能通过平台快速调取相关数据,分析问题原因。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验收数据进行挖掘,总结质量问题的分布规律和高发环节,为质量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2.4 加强多方协同与联动

建立各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质量验收协调会议,由建设单位牵头,施工、监理、验收等单位参与,同步工程进度、沟通验收需求、解决验收中存在的问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施工单位及时上传施工进度、材料使用、检测记录等信息,监理单位上传质量评估报告,验收单位上传检测数据和验收结果,实现各方信息实时互通。同时,明确各方在验收工作中的职责分工,监理单位需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为验收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施工单位则需积极配合验收工作,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验收监督管理人员需定期开展内部审计与评估活动,统计各类问题发生次数及解决时间,分析变化趋势。若发现验收中某类型问题高发,可针对该类型问题找寻薄弱环节,进一步调整验收策略,以明显改善验收情况。

结论

电力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是保障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完善验收标准体系、强化监督责任落实、推广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多方协同联动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水平。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工程质量验收监督与管理将向更精准、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智慧验收体系,实现对工程质量的全周期、全方位管控,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杜增. 促进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18):18-19.

[2]夏传弟. 电力企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0):160-162.

[3] 刘 坤 华 . 电 力 工 程 项 目 验 收 管 理 探 析 [J]. 科 技 与 创新,2014,(21):115+119.

[4]姜冰.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J].电站系统工程,2013,29(05): .

[5]袁丽敏. 浅谈电力工程质量管理[J].电子制作,2013,(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