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智能技术推广研究

作者

马英凯 侯天鹏 赵正旭 李佳豪 林圣杰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02

一、引言

大学生早操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大学生早操锻炼存在参与度不高、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监督与科学指导等问题。智能技术,如移动应用程序(APP)、智能穿戴设备、运动传感器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推广,有助于提升早操锻炼的效果和吸引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早操锻炼现状

(一)参与积极性不足

多数高校虽设有早操制度,但学生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学生认为早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且早起困难,导致出勤情况不佳。据对多所高校的调查,约有 40%-60%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勤现象 。

(二)锻炼形式单一

当前大学生早操形式主要以跑步、广播体操为主,内容较为单调,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长期重复单一的锻炼形式,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参与热情。

(三)缺乏科学指导与监督

在早操锻炼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现场指导,难以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同时,学校对学生早操锻炼的监督手段有限,多依靠人工考勤,存在代签、漏签等漏洞,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

三、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推广意义

(一)提高参与积极性

智能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趣味性的早操锻炼体验。例如,通过运动 APP,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课程,如瑜伽、健身操、有氧舞蹈等,打破传统早操形式的局限。此外,APP 中的社交互动功能,如运动打卡、排行榜、线上竞赛等,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参与积极性。

(二)实现科学锻炼指导

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如心率、步数、运动距离、卡路里消耗等。这些数据通过与手机 APP连接,能直观地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运动数据,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建议,避免运动损伤,提高锻炼效果。

(三)加强监督管理

利用智能技术,学校可实现对学生早操锻炼的精准监督。通过人脸识别、定位打卡等功能,有效杜绝代签等作弊行为,确保考勤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学校和教师可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时查看学生的锻炼情况,对缺勤、锻炼不达标的学生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

四、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应用实例

(一)运动 APP 的应用

许多高校引入了专门的运动 APP 用于早操管理。例如,某高校使用的 “ 活力校园” APP,整合了多种运动课程资源。学生在早操时间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课程进行锻炼,APP 会通过语音提示和视频演示引导学生完成动作。此外,学生每次锻炼结束后,APP 会自动记录运动时间、消耗热量等数据,并生成个人运动报告。同时,APP 还设有班级排行榜,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锻炼情况进行排名,激发了班级间的竞争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该校引入该 APP 后,学生早操参与率从原来的 60% 提升至 85% 。

(二)智能穿戴设备与校园体育系统的结合

部分高校为学生配备了智能手环,并将其与校园体育管理系统相连。学生在早操锻炼时佩戴智能手环,手环会实时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并上传至校园体育系统。教师可通过系统查看学生的运动状态,如发现学生运动强度过大或过小,可及时通过校园广播进行提醒。同时,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的历史运动数据,分析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状况,为学校调整体育教学和早操安排提供参考依据。在某高校的试点班级中,通过使用智能手环,学生对自身运动状况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

五、智能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成本问题

引入智能技术需要一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支持,如智能穿戴设备、运动传感器、开发或购买运动 APP 等,这会增加学校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可能难以承担大规模推广智能技术的成本。

(二)学生接受度差异

不同学生对智能技术的接受和使用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新技术较为熟悉,能够迅速上手并积极参与;而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电子设备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可能会因觉得使用复杂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智能技术的推广效果。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智能技术在收集和传输学生运动数据的过程中,存在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风险。若学生的个人信息,如运动习惯、健康数据等被不当获取或滥用,将对学生的权益造成损害。因此,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是智能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六、智能技术推广策略

(一)多方合作降低成本

学校可与科技企业、移动运营商等合作,争取技术支持和资金赞助。例如,与智能设备厂商合作,以团购的方式降低智能穿戴设备的采购成本;与软件开发商协商,共同开发适合本校的运动 APP,降低开发费用。此外,学校还可申请相关科研项目经费,用于智能技术在体育教学和早操锻炼中的应用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加强培训与引导

针对学生接受度差异问题,学校可开展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设专门课程或组织志愿者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智能设备及 APP 的使用方法。同时,在推广初期,可设置一些简单易懂的任务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使用智能技术参与早操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

(三)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采用加密技术对学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此外,加强对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资质审查和监管,签订严格的数据安全协议,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七、结论

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早操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实现科学锻炼指导和加强监督管理。尽管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技术成本、学生接受度差异和数据安全等挑战,但通过多方合作降低成本、加强培训与引导以及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策略,可逐步克服这些障碍。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大学生早操锻炼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智能技术的融入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早操锻炼的质量,还将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向智能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杨扬,宋巨华。运动世界校园 APP 在云南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J]. 运动精品,2020, 39 (11): 16-17.

[2] 张驰,李勇勤。智慧体育:为学校体育发展赋能 [J]. 中国学校体育,2022 (11): 14-16.

[3] 刘畅,李荣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体育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 46 (10): 143-154.

[4] 田雪文,赵富学。大数据时代学校体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困境与突破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 55 (10): 86-92.

[5] 冯晓丽,王海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 28 (04): 45-47.基金项目:2024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七十二变” 云联智能大学生早操锻炼辞典》(项目编号:202410176001)

作者简介:马英凯,(2002.3.14-),男,汉族本科学历,从事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