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
王越
齐河县文化馆 山东德州 251100
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是,广泛植根于日常生活场域、以社区群众为主体自愿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却显示出蓬勃生机与韧性,这些活动形式极为多样,包括广场文艺活动、社区学堂培训、各类主题性节庆晚会、地方性歌会戏班以及新兴的线上兴趣社群等,它们天然具有贴近民众日常生活、强调参与性体验、植根本土认同以及组织形式灵活生动等核心特质,恰好为探索非遗如何在当下“ 活” 起来、传下去并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充满潜力的实践场域与运行机制。如何深入发掘群众文化这一丰富文化资源池对非遗项目活化存续的内在支撑与推动作用,构建两者之间更为深层次融合互动的新型保护与传承模式,正是当前文化发展实践亟待深入探索与回应的关键命题。
一、群众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难点
(一)非遗传承主体高龄化与群众文化活力代际传递不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生命力在于代际相传的活态实践,然而当前众多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普遍面临年龄结构老化问题,其技艺传承与知识传递能力因生理条件限制而自然衰减。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群体对于非遗项目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普遍缺乏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在参与以社区为基础、强调集体性与日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时,往往难以主动承担起非遗传承的角色,导致非遗技艺融入群众文化实践时出现明显的代际断层,群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广泛参与性与活力未能有效转化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传承链条在群众文化场域中的自然接续面临严峻挑战[1]。
(二)非遗原生文化语境消解与群众文化土壤适应性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文化网络之中,构成其存续的原生文化语境。然而在快速城市化、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社区结构发生深刻变迁,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景大量消失或转型,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随之松动乃至瓦解,当试图将非遗项目引入以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线上社群等为代表的现代群众文化空间时,非遗原有的仪式感、神圣性、功能意义往往难以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完整复现或自然生长。
(三)非遗文化内涵深度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机制缺失
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形式灵活、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等特点吸引着广泛人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复杂技艺体系的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此类活动,常面临文化内涵被简化、技艺流程被压缩、精神价值被娱乐化稀释的风险,活动组织者有时更侧重于追求现场氛围的热烈与参与人数的规模,对于非遗项目所蕴含的独特知识体系、审美价值、伦理观念等深层文化要素缺乏足够的挖掘与呈现能力,导致非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沦为一种点缀性、表演性的文化符号,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传递与深度认同培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目标在热闹的活动表象之下难以有效达成。
二、群众文化视域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非遗传承人培育与青年群体参与的双向激活机制
针对非遗传承主体高龄化与青年参与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亟需在群众文化活动框架内设计系统性的人才培育与吸引方案,依托社区文化中心、地方文艺社团、线上兴趣社群等群众文化载体,建立常态化的非遗技艺传习工坊与青年传承人孵化平台,通过设置梯度化、趣味化的非遗体验课程与深度研学项目,降低青年群体接触非遗技艺的认知门槛与技能习得难度,同时鼓励具备丰富经验的老一辈传承人担任社区文化指导员或线上导师,在群众文化活动的自然场景中实现技艺传授与经验分享,促进非遗传承的代际衔接与活力注入,形成以群众文化为纽带、老中青共同参与的非遗活态传承新生态。
(二)重塑非遗文化语境与群众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路径
为解决非遗原生语境消解与现代群众文化空间适配性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探索非遗核心文化要素在新型社区环境中的创造性转化策略,深入挖掘非遗项目蕴含的节令习俗、伦理观念、审美精神等文化基因,将其与当代社区生活场景、公共文化空间功能以及居民精神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例如将传统手工艺制作融入社区亲子手工坊、将地方戏曲曲艺元素改编为广场舞音乐素材、将岁时节令仪式转化为社区主题文化节庆,在保留非遗文化内核的前提下,通过形式创新与场景再造,使非遗项目自然嵌入群众日常文化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在群众文化场域中的深度对话与共生发展。
(三)深化非遗文化内涵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立体化呈现
为避免非遗在群众文化实践中流于表面展示或娱乐化稀释,必须强化活动内容设计的文化深度与价值引导功能,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方需与非遗研究机构、传承人群体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共同策划兼具知识性、体验性与思想性的非遗主题项目,在活动设计中注重还原非遗技艺的完整流程、阐释符号背后的历史叙事、传递匠人坚守的精神价值,通过设置沉浸式工作坊、文化沙龙、互动展演等多维形式,引导参与者从被动观赏转向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延伸活动影响力,制作非遗知识短视频、线上虚拟展览等数字内容,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文化传播矩阵,确保非遗的精神内核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尊重与有效传递[2]。
(四)强化基层群众文化资源保障与长效运行体系建设
为突破资源短缺对非遗与群众文化深度融合的制约,需着力构建可持续的基层支撑网络,地方政府应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增加对社区文化活动站点、非遗传习基地的设施投入与经费保障,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非遗专业能力定期培训机制,提升其项目策划、资源整合与文化阐释水平,同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新模式,通过文化志愿服务、企业公益赞助、高校实践基地共建等渠道,引入多元主体共同支持非遗主题群众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群众自主参与的资源整合与长效运行体系,为非遗在群众文化土壤中的生根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总结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视域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探索,是将非遗从静态保存转向活态存续的文化生态重构过程,其核心在于激活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内生动力与适应性,通过深入剖析非遗传承主体代际断层、原生语境消解、文化内涵融入机制缺失以及基层资源支撑薄弱等现实难点。为此,应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跨学科协作机制以及精细化政策设计,在保持非遗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持续激发其与当代民众生活方式、审美需求及价值观念的创造性对话,最终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繁荣共生互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使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光彩,让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基因得以在更广阔的土壤中延续传承。
参考文献
[1]何洪英. 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 (08): 84-86.
[2]刘妤. 群众文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7 (0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