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
曹虹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涵盖语言、技艺、礼仪、表演、传统知识等多个方面。作为地域文化的深层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资源。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从人们日常生活中隐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活化面临严峻挑战。推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非简单的资源堆叠,而应以机制为支撑,以体验为导向,通过平台建设、模式更新、空间重构等多维路径,拓展非遗传播的边界,增强文化供给的吸引力与参与性。
一、建立非遗数字平台
非遗的保护和传播,依靠的不只是实体空间的呈现以及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在当代传播格局下达成媒介化转型,构建非遗数字平台,已然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键纽带[1]。
数字平台的功能,不应当只局限于非遗资源的展示和归档,而更要肩负起交互、教育与产业孵化的复合使命。一方面,经过系统梳理益阳本地非遗资源,形成可视化的项目谱系,推动知识结构的开放性整合,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直播、虚拟展馆等新兴媒介形态,提高非遗内容的传播广度以及接受深度,让非遗从“ 看得见” 转变为“ 听得懂” “ 用得上” [2]。
数字平台的建立还应该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平台不只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更要成为非遗产品销售、文旅服务预订、文化课程学习等多功能集成的综合空间,在平台体系里,非遗传承人可凭借“ 数字工坊”上传手工过程、讲述技艺故事,消费者可实现定制化体验与线上互动,这种方式拓宽了非遗的传播路径,也为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来看,数字平台的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的更迭,是文化理念的再定位,它促使非遗从“ 静态展示” 转变为“ 动态运营” ,从“ 地方传统” 延伸至“ 社会共享” ,推动益阳非遗体系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轨道。
二、开发沉浸式体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可打动人心,原因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较于那种单向的观赏式旅游而言,沉浸式体验更可激发游客内心的情感共鸣以及文化认同,它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沉浸体验的构建,需要回归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有的场景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源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其传承过程充满了仪式感与情境感,这样的特质为沉浸式开发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益阳皮影戏的展演空间当中,可以引入观众互动机制,让游客参与简单的剪影制作以及操偶训练,这样能提高娱乐性,又可提升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3]。
沉浸体验的构建还应当依托空间与时间的复合设计,可以借助“ 非遗小镇” 、“ 手艺市集” 、“ 夜间演艺” 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节庆活动与地方生活场景相互结合,实现文化日常化、旅游情景化的双重转变,旅游者在空间游历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认知,在时间的流动当中体验技艺魅力,由“ 走马观花” 式的消费行为过渡为“ 在地生活” 式的文化体验。
沉浸体验的开发,还需要文化部门与市场力量形成合力,避免陷入“ 装饰性非遗” 或者“ 景观化表演” 的误区,应当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文化逻辑,注重对手艺流程以及文化语境的真实再现,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其表层符号,依靠合理的空间规划、专业的剧目编排、系统的故事叙述,构建出有文化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沉浸空间,推动游客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认同。
三、优化旅游动线设计
非遗旅游实现活化,并非只依靠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空间组织方式的科学配置也起着关键作用,优化旅游动线,就是要以游客的行为路径作为逻辑出发点,重新规划非遗资源的布局以及串联方式,让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密度可达到最佳状态[4]。
益阳市的非遗项目多数呈点状分布,部分资源所处位置比较分散,交通也不方便,导致出现了“ 信息有、体验少、链接弱” 这样的状况。基于此,需要打破行政区划和项目类别的限制,以文化主题为核心,构建出可游览、可以到达、可感受的非遗线路,比如围绕“ 民间技艺体验” “ 传统节俗展示” “ 非遗与农耕融合” 等主题,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从城市中心向乡村延伸的文化体验轴线。
旅游动线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游客的行为习惯以及非遗项目自身的节奏。对于观光型游客,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观赏和讲解环节,对于深度参与型游客,则可以安排系统的工艺教学和文化讲堂,凭借不同的动线来契合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整体的游览体验以及非遗的传播效率。
动线优化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新组合,是非遗价值链的拓展过程,在动线节点嵌入文创产品销售、非遗课程体验、传承人工作坊等功能空间,形成“ 观—学—购—传” 的闭环式文化消费结构。这种结构可打通非遗传播的“ 最后一公里” ,实现文化价值的完整转化。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途径,不应局限于在保护层面原地踏步,而要积极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架构里,益阳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然而要是不能达成机制方面的系统创新以及路径方面的有效突破,其深层价值就难以实现向现代的转变,未来的发展需要更重视文化主导、机制保障以及社会参与协同推进,让非遗切实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焕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章牧,郭阵,邱子仪,左逸帆.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概念内核及其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影响[J].热带地理,1-14.
[2]邓启耀.异地传习与在地养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民族艺术研究,2025,(02):141-151.
[3]曹瑞琪.延安城市品牌塑造与文化传承保护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05):83-85.
[4]杨琪.应然·实然·使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J].南方农机,2025,56(08):85-88+94.
益阳市社科联课题:《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与路径研究》(Y131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