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氢的分布式供热网络设计与经济性评估
杨传成 王晓强 姜杨 费文轩
克拉玛依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市 83400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结构转型加速, 氢能作为零碳能源载体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的氢气)因全生命周期无 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布式供热作为贴近用户需求的能源供应方式,具有能效高、灵活 入分布式供热网络,可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与高效化利用。我国“氢能技术” 重点专 转存体系等方向开展研究,为绿氢分布式供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当前,我国 解水制氢已较为成熟,但在储运、终端应用等环节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且绿氢供热的成本控制与系统安全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1 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的设计原则
基于绿氢的分布式供热网络设计需以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为核心原则,充分结合绿氢的制备、输配与燃烧特性。从安全性角度看,氢气具有燃烧范围宽 (4%-75%) )、点火能量低、扩散系数大等特点,在设计中需强化泄漏检测与防爆措施,如配置高灵敏度的氢气泄漏检测系统及专用安全泄爆装置,同时借鉴分布式制氢混合燃烧技术中即产即用的模式,减少氢气储存与运输环节,降低安全风险。高效性原则要求网络设计实现能源转化与利用的最大化,绿氢制备环节应优先采用电解水制氢技术,其氢气纯度高且无污染物排放,同时通过优化电解系统与供热设备的匹配度,减少能量损耗,例如采用模块化撬装式设计的制氢设备,可提高系统集成效率。经济性原则则需综合考虑制氢成本、设备投资与运行费用,在设计中应注重降低电耗占比,因电价占电制氢总成本的85%左右,需通过接入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电力或优化电网调度来控制成本,同时简化系统流程,如采用氢氧不分离、不提纯的技术方案,减少设备投资与运维费用。
2 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的具体设
2.1 绿氢制备系统设计
绿氢制备系统是分布式供热网络的核心环节,其设计需结合供热负荷与能源供应条件确定规模与技术路线。目前,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成熟且适合分布式场景,设计中可采用集装箱式分布式绿氢系统,如60Nm³/h 规模的制氢设备,可满足中小型供热需求。系统用水需采用纯水,参考相关数据,2 吨自来水可制取1 吨纯水,而1吨纯水可制取1800m³氢氧混合气,因此需配套纯水制备装置,并通过市政供水管网接入水源,如利用 DN25 水管接口满足进水需求。供电系统设计需匹配电解设备的功率需求,例如 1t/h 分布式制氢供热系统用电负荷约70kW,可接入10kV 工商业电网,采用线槽敷设电缆方式连接至设备开关柜,同时结合电价政策选择经济的供电方案,如利用1-10 千伏工商业两部制电价(平均到户电价约0.43 元/kWh)降低运行成本。
2.2 氢气输配与混合系统设计
分布式供热网络的氢气输配应遵循“即产即用”原则,减少储存环节,降低安全风险与成本。输配管道设计需考虑氢气的物理特性,采用耐腐蚀、密封性强的材料,避免泄漏,同时配置阻火器等安全装置,防止回火引发事故。混合系统是实现绿氢与天然气等燃料协同燃烧的关键,设计中需解决不同气体的密度、燃烧速度差异问题,可采用特殊结构的混气单元,通过自制混合液促进氢气、氧气与天然气的充分融合,确保混合比例精准可控(波动范围控制在 3%lλ∣PH )。例如,采用天然气与氢氧混合气 40%体积比的混合方案,既能保证燃烧效率,又可实现一定的减排效果。混合系统需与燃烧设备联动,通过PLC 控制系统实现混合比例的动态调节,匹配供热负荷的变化,如在供暖期根据室外温度调整氢氧混合气的供应量,确保锅炉高效运行。
2.3 供热终端与安全系统设计
供热终端设计需根据供暖面积与负荷特性选择适配的设备,如针对4000 ㎡的供暖面积,可配置 1t/h 氢氧混合燃气专用燃烧机,替换传统天然气燃烧机,确保供暖效果。燃烧机需具备智能调节功能,通过新增安全控制策略实现燃烧参数的精准控制,如将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30ppm 以内,达到低氮环保要求。安全系统设计需覆盖制备、输配、燃烧全环节,除配置泄漏检测系统、阻火器外,还应安装压力监测装置,如压力表、电阻应变计等,实时监控系统压力,将产气输出压力波动控制在2kpa 以内。同时,设置安全泄爆装置,在发生意外时将爆炸影响降至最低。
3 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的经济性评估
3.1 成本构成分析
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的成本包括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两部分。初始投资主要涵盖设备购置与安装费用,如60Nm³/h 集装箱分布式绿氢供热系统、氢氧混合燃烧机、纯水制备装置等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水、电、天然气接入工程的建设费用。运行成本以电费为主,占电制氢总成本的 85% ,根据制氢量可估算电费支出,例如采暖期生产 28000m³氢氧混合气,1Nm³氢氧混合气耗电量约 4kWh,按 0.43 元/kWh 计算,电费约 48291.29 元。水费占比较低,参考管网供水价格4.22 元/吨,30 吨用水量的费用约126.6 元。此外,还需考虑设备维护、人工操作等费用,但占比相对较小。与传统天然气供热相比,绿氢供热的初始投资较高,但运行成本可通过替代天然气实现节约,如40%的天然气替代比例可节省天然气28000m³,按天然气价格 1.83 元/m³计算,可节约费用约51240 元,部分抵消运行成本。
3.2 经济性影响因素分析
电价是影响绿氢供热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当前电制氢成本约 30-40 元/kg(电价0.4-0.6 元/kWh),若电价降至0.1 元/kWh,成本可降至10 元/kg,与化石能源制氢价格相当,此时绿氢供热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因此,接入可再生能源电力(如光伏、风电)降低电价,是提高经济性的重要途径。设备规模与利用率也会影响成本,规模化制氢可摊薄单位投资,而高利用率(如供暖期 6 个月满负荷运行)可提高设备投资回报。政策支持力度同样关键,如碳交易补贴、绿氢应用补贴等,可降低初始投资压力,提升项目收益。
3.3 环境效益与综合评估
绿氢分布式供热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碳减排方面,通过替代天然气可减少碳排放,例如替换28000m³天然气可等效减少碳排放约54.88 吨,符合“双碳”目标要求。从综合效益看,绿氢供热虽然初始投资较高,但长期运行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同收益,尤其在碳约束趋严的背景下,碳交易收益可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经济性。综合评估表明,在电价较低、政策支持有力的地区,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具备推广可行性,而在技术不断进步与规模效应显现后,其经济性将持续优化,有望成为未来供热领域的重要能源形式。
4 结语
基于绿氢的分布式供热网络设计与经济性评估是推动绿氢在供热领域应用的重要基础,其设计需围绕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原则,优化绿氢制备、输配混合与终端供热系统,充分利用即产即用、氢氧混合燃烧等技术,降低成本与安全风险。经济性评估表明,电价、设备规模、政策支持是影响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素,而环境效益的显著优势为其长期发展提供了动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系统设计,加强技术创新,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推动绿氢分布式供热网络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子龙.太阳能和燃料电池耦合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25-08-21].
[2]石兆玉.实施分布式循环供热系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区域供热, 2013, 000(002):1-5.
[3]杨建盛.基于分布式测控网络的农村住宅联合供热系统多源互补优化控制算法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