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叶小花
河源市紫金县南岭中心小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品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课程,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四年级道法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是当前小学道法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在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当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文学艺术成就时,会由衷地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
(二)培养道德品质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仁爱、孝悌、忠信等。这些品质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汲取其中的道德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三)促进全面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在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参与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传承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这些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一代。
二、四年级道法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
(一)传统节日与习俗
四年级道法教材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了介绍。以春节为例,教材详细阐述了其由来,如古代驱赶年兽的传说,以及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承载着团圆、祈福、感恩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
(二)传统美德
教材中强调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在讲述诚实守信时,引用了“ 曾子杀猪” 的典故,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尊老爱幼方面,教材通过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尊重长辈、关爱晚辈,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勤俭节约则教导学生珍惜资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古代哲学思想
四年级道法教材开始渗透一些简单的古代哲学思想,如“ 和为贵” 的思想。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合作精神。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和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民间艺术与文化
教材中介绍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戏曲等。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刺绣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细腻和精致;戏曲作为中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1. 情境教学法在讲解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创设节日的情境。例如,在教授春节这一内容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段、鞭炮声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为什么贴春联、吃年夜饭有什么意义等,
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 故事教学法对于传统美德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 尊老爱幼” 这一美德时,讲述“ 黄香温席” 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黄香对父母的孝顺和对长辈的关爱。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尊老爱幼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讲解民间艺术与文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和展示。例如,有的小组选择剪纸艺术,他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剪纸的历史、技巧等,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1. 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制作香囊,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介绍自己包粽子的过程和制作香囊的创意,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美德践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等;开展“ 我为父母做件事” 活动,让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脚、捶背、帮忙做家务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传统美德。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合力
1. 家长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在家中注重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家长可以在家中给孩子讲述传统节日的故事和习俗,和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 亲子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如亲子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民间艺术制作活动等。在亲子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布置节日的装饰,制作节日的美食,共同感受节日的氛围。在亲子民间艺术制作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完成剪纸、刺绣等作品,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
1. 参观文化场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参观博物馆时,学生可以看到古代的文物、艺术品等,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参观图书馆时,学生可以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拓宽知识面。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文化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如到文化馆、博物馆担任小讲解员,为游客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与游客的交流中,也能了解到不同人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3. 社区文化活动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如社区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让学生在社区这个大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如制作传统文化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道法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一次文化与教育的融合。这些传承路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对小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塑造,它将成为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