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的融合实践
高影
山东省济宁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2722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宽容思想是其重要构成。宽容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意义重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学道法课程肩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融合,既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小学道法教育实效。借此,能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宽容观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协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传承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宽容思想贯穿其中。从古代的“ 和为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到现代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都体现了宽容的智慧和境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宽容这一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豁达胸怀、友善态度和包容精神。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融入道法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宽容能够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融合,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友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宽容思想的体现
(一)儒家思想中的宽容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宽容思想。“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尊重,这体现了对他人的宽容和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是直接表达了宽容的原则,即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种宽容思想要求人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道家思想中的宽容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具有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品质,这启示人们要有宽容、谦逊的胸怀。道家还提倡“ 柔弱胜刚强” ,认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一种智慧,这也体现了宽容的力量。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道家思想鼓励人们保持冷静,以宽容的心态去化解矛盾,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对抗。
(三)佛教思想中的宽容
佛教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宽容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爱。在与人相处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过错和不足,不要心怀怨恨和报复。佛教的“ 忍辱波罗蜜”更是将宽容提升到了修行的高度,认为忍辱能够消除内心的嗔恨和烦恼,培养慈悲和智慧。
三、小学道法统编版教材中宽容教育的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对宽容的体现
小学道法统编版教材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多个与宽容教育相关的主题。例如,在低年段的教材中,通过简单的故事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不欺负他人,初步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在中高年段的教材中,进一步深入探讨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如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选择,培养学生的豁达胸怀和包容精神。
(二)教材编排对宽容教育的支持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教材还采用了多种形式,如文字、图片、案例、活动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此外,教材还设置了“ 相关链接” “ 阅读角” 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宽容思想的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宽容的理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宽容思想
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道法统编版教材,挖掘其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宽容教育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宽容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在讲解“ 与同伴友好相处” 这一主题时,可以引入“ 将相和” 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和包容,从而明白宽容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宽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宽容的重要性。例如,模拟学生在校园中与同学发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思考如何运用宽容的心态去解决问题[1]。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培养宽容合作的品质。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宽容行为
实践活动是巩固和强化学生宽容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宽容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 宽容日” 活动、“ 友善班级” 创建活动等。在“ 宽容日” 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宽容他人的经历,或者写下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和感悟。在“ 友善班级” 创建活动中,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宽容公约,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友善的班级氛围[2]。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宽容和关爱他人的快乐,进一步强化宽容行为。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宽容品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和宽容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品质。例如,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宽容的榜样;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引导孩子用宽容的心态去解决问题[3]。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宽容品质发展。
五、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宽容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将传统文化中的宽容思想融入小学道法教学,既利于传承与弘扬文化精髓,又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助力和谐校园构建。教师在实践里,需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关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实践活动,并强化家校合作,让宽容思想在道法教学中切实扎根。在传统文化滋养下,学生能树立正确宽容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成长为有宽容胸怀与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仍需持续深入探究与实践,完善融合方法策略,提升小学宽容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毛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 [J]. 嘉应文学, 2024, (20): 171-173.
[2]杨连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课堂教学的路径探析 [J]. 读写算, 2024, (19): 20-22.
[3]冷秀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法教学 [J]. 新班主任, 2024, (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