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化进程中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构建与动态管理策略

作者

郭真真

德州科硕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带来了土地利用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增加,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剧,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区域。水土保持作为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转向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监测方法难以适应新的需求,面临数据采集不全面、响应速度慢、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因此,构建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采取有效的动态管理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

一、城市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了大量自然植被的消失、土壤覆盖的破坏以及地形地貌的改变。大量的土地开发活动使得城市周边区域的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大幅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问题逐渐严重。其次,城市化带来的不透水面增加,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加剧,水土流失的速度加快。在过去的农业用地中,土壤的自然保持作用相对较强,而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区域的土壤保护功能被城市硬化设施所取代,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水文循环过程,城市化区域内的排水系统复杂且迅速,极易导致洪水泛滥、土壤流失加剧等问题。

另外,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和经济活动的增多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城市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现象。同时,城市的空气污染、交通污染等因素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水土保持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水土保持,如何科学监测水土流失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已成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不足

在过去,水土保持的监测体系主要依赖传统的实地调查和人工观测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水土保持相关的基本数据,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传统监测手段已经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监测方式耗时费力,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低,尤其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地区,监测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实时性和大范围数据采集的需求。其次,传统的监测手段较为局限,往往只能通过点状采样来评估某一特定区域的水土保持状况,难以全面反映城市区域内水土流失的情况,且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也受到很大影响。此外,传统监测方法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较慢,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使得许多潜在的水土流失问题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或控制。

此外,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建设往往忽视了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动态管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的变化是动态的,传统监测体系无法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无法及时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水土流失的新趋势。这也导致了许多城市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影响了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

三、基于现代技术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构建

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水土保持挑战,必须依赖现代技术构建高效、智能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大量环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和分析,从而准确评估城市区域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土壤质量、降水量、流域径流等多维数据的融合分析,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水土保持信息,支持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其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或无人机拍摄,实时监测大范围区域的地表变化、植被覆盖率和土壤侵蚀情况,为水土保持提供高效、广泛的监测数据。GIS 技术则能够在空间信息系统中整合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为制定水土保持方案提供重要参考。通过结合遥感技术和 GIS技术,能够实现对城市区域水土保持状态的精准评估和动态监控。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是提升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智能化水平的关键。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分析复杂的水土流失规律,自动识别水土保持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为水土保持的动态管理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预测和决策依据。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实时数据采集,能够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控,在水土流失发生时及时发出警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动态管理策略的实施

水土保持的动态管理策略强调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持水土资源的可持续性,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首先,动态管理策略要求建立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结合实时监测数据、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确保水土保持工作能够随时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例如,借助智能化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城市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水土保持措施。其次,动态管理需要重视水土保持方案的灵活性。在城市化过程中,水土保持的目标不仅是防止水土流失,还需要兼顾城市规划、生态恢复、污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水土保持管理方案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此外,动态管理还应重视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水土保持涉及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农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因此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协作,及时共享监测数据和应对措施,共同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土保持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严峻的环境压力。传统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化背景下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大数据、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对水土流失的实时监控,还能够为动态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实施灵活、适应性的动态管理策略,能确保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持续有效开展。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保川.城市化进程下水土保持监管问题及策略研究[J].水上安全,2024,(22):61-63.

[2]谭昭娣.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1):202-204.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1066.

[3]彭菲,崔新颖,谭畅,等.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问题的思考[C]//河海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学会,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2024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松辽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2024:101-106.DOI:10.26914/c.cnkihy.2024.02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