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孔镜术后如何在家防压疮?中医术后翻身口诀+体位垫使用法
何林骏
成都八一骨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腰椎孔镜手术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腰椎疾病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然而,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卧床休养,在此期间,若护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压疮等并发症。中医在术后护理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其中术后翻身口诀以及合理使用体位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重要手段,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认识压疮
1.压疮的定义与形成机制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在腰椎孔镜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身体与床面接触的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等,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些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容易因受压而出现损伤,进而形成压疮。

2.腰椎孔镜术后患者易患压疮的原因
长期卧床:术后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得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是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活动受限: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身体虚弱等原因,自主活动能力明显下降,难以自行频繁改变体位,进一步增加了局部组织受压的时间和程度。
血液循环减缓:手术创伤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同时,卧床状态下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相对减慢,使得受压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组织修复能力减弱,从而更容易发生压疮。
二、中医术后翻身口诀及应用
定时翻身要记牢:一般建议术后患者每 1-2 小时翻身一次,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恢复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通过设定闹钟或使用手机提醒功能等方式,帮助患者及家属牢记翻身时间,确保按时进行翻身操作。
轴线翻身很重要:轴线翻身是指在翻身过程中,保持患者的头、颈、胸、腰、臀在同一轴线上,避免脊柱扭曲,防止对手术部位造成不必要的牵拉和损伤。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患者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双腿屈膝;一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一侧,双手分别托住患者的肩部和臀部,另一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另一侧,双手分别托住患者的腰部和双下肢,两人同时用力,将患者平稳地向一侧翻转。
左右交替兼平卧:每次翻身时,应在左右侧卧位和平卧位之间交替进行,且每次翻身间隔时间以1.5-2 小时为宜。这样可以使身体各个部位均匀地承受压力,避免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
动作轻柔莫粗暴:在翻身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动作一定要轻柔、平稳,避免拖、拉、推等粗暴动作,以免损伤患者的皮肤。在移动患者身体时,应尽量使用足够的力量将患者整体抬起,而不是在床面上拖动患者,减少皮肤与床面之间的摩擦力。
三、体位垫的使用方法
1.体位垫的种类及作用
骶尾部减压垫: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材质一般为柔软且具有弹性的海绵或硅胶。其作用是减轻骶尾部所承受的压力,将压力均匀分散到周围组织,避免骶尾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因长时间受压而缺血坏死。
使用时,将减压垫放置在患者的骶尾部下方,确保减压垫的中心与骶尾部对齐。
足跟减压垫:通常呈U 形或环形,主要用于抬高足跟,使足跟部悬空,避免足跟直接与床面接触而受压。材质多为透气、柔软的泡沫或凝胶。使用时,将足跟减压垫套在患者的足跟部,注意调整好位置,保证足跟能够完全放置在减压垫的悬空部位。
侧卧位体位垫:有楔形和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用于辅助患者保持侧卧位。在使用侧卧位体位垫时,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合适尺寸的体位垫,将体位垫放置在患者的背部和两腿之间,背部的体位垫应从肩部下方一直延伸至腰部,两腿之间的体位垫应使上腿的膝关节和下腿的膝关节、踝关节都能得到良好的支撑。
2.体位垫的正确使用方法
评估患者状况:在使用体位垫之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皮肤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皮肤破损、压疮风险等级等,以便选择合适的体位垫并确定使用方法。
摆放体位垫:根据患者的体位和需要使用的体位垫类型,正确摆放体位垫的位置。在摆放过程中,要确保体位垫稳定,不会在患者移动时发生移位或滑落。比如,使用骶尾部减压垫时,要将其准确放置在骶尾部下方,使其中心与骶尾部完全贴合;使用侧卧位体位垫时,要调整好角度和位置,使患者的身体能够自然地依靠在体位垫上,保持舒适的侧卧位姿势。
调整与观察:在患者使用体位垫期间,要定期检查体位垫的位置是否正确,有无移位或变形等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如受压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疼痛或不适等。如果发现患者皮肤出现发红、肿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体位垫的使用方法或更换其他类型的体位垫。
四、其他预防压疮的辅助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
定期擦浴: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床上擦浴,一般每天1-2 次。擦浴时,使用温度适宜的温水和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全身皮肤,特别是容易出汗和受压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背部、骶尾部等。在擦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破损、发红、皮疹等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汗液与排泄物:患者术后可能会因身体虚弱而出汗较多,应及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爽。如果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要立即清理排泄物,并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皮肤,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必要时可涂抹适量的皮肤保护剂,如凡士林、氧化锌软膏等,以防止皮肤受到排泄物的刺激而发生破损。
2.营养支持
合理膳食:术后患者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和提高皮肤的抵抗力。饮食应多样化,包括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强皮肤的弹性;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则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预防便秘,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手术部位恢复。
补充特殊营养素:对于一些压疮风险较高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特殊营养素,如锌、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锌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伤口愈合;维生素C 和维生素 E 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自由基对皮肤细胞的损伤,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3.皮肤观察
定期观察:患者家属应每天定时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尤其是受压部位的皮肤。可制定详细的皮肤观察记录表,记录每次观察的时间、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疼痛或不适等情况。
早期识别压疮:了解压疮早期的症状表现,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压疮至关重要。压疮早期,皮肤通常会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局部皮肤温度可能会升高或降低,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疼痛、麻木或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