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孙德彪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734400

引言

当前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内容,其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能力的生成。传统评价模式多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忽视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的表现。随着“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等核心素养内涵的明确,信息技术学业评价亟需转型,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机制。本文系统构建适应核心素养要求的学业评价体系,旨在推动信息技术课程高质量发展。

一、学业评价改革的背景与必要性

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不仅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更是信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平台。以往的评价体系偏重静态考核,采用纸笔测试或简单任务打分形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在信息环境中的综合实践表现。教育部提出,学业评价应兼顾知识理解、能力生成与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体现育人功能。信息技术作为强调“ 学以致用” 的学科,其评价应走出“ 工具技能测验” 的狭隘路径,转向关注学生在开放任务中表现出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协作沟通与数字创新等素养表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评价目标设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转化为可观测、可操作的评价目标。依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在初中阶段,评价目标应体现对这四个方面素养的阶段性要求和表现形式。

信息意识层面,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主动发现信息问题的意识、是否能合理选择数字工具获取信息。计算思维层面,应评价学生在任务中是否能展示清晰的问题拆解、逻辑推理与算法构建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则聚焦于学生能否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多样表达、开展创意设计与生成性成果输出。信息社会责任方面,则需引导学生展现对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网络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理解与态度。

在实际评价设计中,应根据课程内容与任务情境将上述目标细化为多个具体评价点,如“ 能否基于问题选择合适的图形处理工具” 、“ 是否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网页结构” 、“ 是否遵循版权规范使用素材” 等,以构建系统化、层级化的评价指标框架。

三、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设计思路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遵循公平性、科学性、发展性与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公平性体现在内容覆盖的广度与过程记录的真实性,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多元任务中都有表现机会。科学性要求评价基于明确的标准与逻辑,既反映核心素养,又便于量化与分析。发展性则强调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持续成长,而非终结性判断。操作性原则保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顺利实施评价工具与流程。

设计思路上,应建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习表现为核心、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多维评价模型。评价内容应紧扣课程目标,构建从输入到输出、从工具掌握到解决方案的全过程追踪体系。评价方式上,需融合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打破以单一测试为主的传统方式。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真实任务完成中的综合素质,如开发一个信息呈现作品、完成一项网络安全主题演示、设计一个学习应用界面等;形成性评价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记录、操作过程、思维表达等进行持续观察与反馈;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则引导学生从反思角度审视自身学习策略与表现,培养元认知能力与协作意识。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机制分析

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需从“ 目标—维度—指标—行为表现” 四个层级出发,明确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目标依据核心素养,划分为技术操作、问题解决、表达设计与信息责任四大维度。在每个维度下设定若干子指标,如“ 合理使用编辑工具” 、“ 依据逻辑建立程序流程” 、“ 选择合适方式表达观点” 、“ 遵循网络伦理规范” 等。行为表现则具体化为学生在任务中的可见表现,如作品呈现质量、过程记录反映、操作视频分析等。

在实施机制上,建议构建任务导向型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结构,将评价深度嵌入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图像处理工具时,通过设计一则环保宣传图任务,评价学生在工具操作、创意表达、资料整合、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数据应来源多元,包括学生作品、观察记录、项目反思、小组报告等,形成全面立体的数据支撑体系。

五、融合机制下的教学促进功能与反思

学业评价不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工具,更应成为教学与学习行为的激励机制与调整依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评价结果应服务于学生自我调节、教师教学优化与学校质量监测三大功能。

对学生而言,评价过程中的过程性反馈、目标提示与成就展示将显著提升其参与度与归属感。学生通过对个人表现的反思与同伴观察,有助于明确自身优势与改进方向,建立成长性学习心态。对教师而言,评价数据的归纳分析可为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增强教学精准性与针对性。

结论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体现了从传统知识检测向能力引导、价值引领与综合发展评价的转变。研究提出的多维评价框架强调了目标清晰、指标明确、数据支撑与实施路径可行的特征,为评价改革提供了切实依据。实践结果显示,该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展现多元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与育人质量。今后应在标准化工具开发、平台化数据管理与评价文化建设方面持续推进,构建开放、协同、动态的评价生态,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迈向更加科学与高效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何克抗. 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业评价改革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2(1): 3-9.

[2] 徐立新.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3(4): 45-50.

[3] 李小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探讨[J]. 基础教育参考,2022(12):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