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分析

作者

朱敏琴

怀集县洽水镇人民政府 52643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当前,乡村文化发展仍面临设施利用率低、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现实困境。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实践需求,探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模式与优化路径,旨在推动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增强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与发展动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论关联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通过系统性举措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该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维度。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通过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和三产融合激发经济活力;人才振兴是关键支撑,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引进专业人才;生态振兴是发展底色,聚焦人居环境改善与绿色发展;组织振兴是制度保障,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强化治理效能。文化振兴作为五大支柱之一,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是精神纽带。其核心在于挖掘乡土文化价值,重塑乡村文化自信,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乡风培育等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软实力。

(二)基层群众文化的概念与功能

基层群众文化是指在乡村社区中由群众自发参与、共同创造并共享的文化活动与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广泛的参与性和深厚的传承性特点。地域性体现为文化内容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紧密关联,如方言戏曲、节庆习俗等;参与性表现为文化活动以村民为主体,通过集体歌舞、手工技艺展示等形式增强社区凝聚力;传承性则反映在代际间的文化传递,如口头文学、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保护。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乡村社会具有多重功能:其一,通过共同的文化实践凝聚民心,增强村民归属感与认同感,例如集体祭祀活动或村史馆建设;其二,保护濒危传统文化,激活乡土记忆,如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民间故事或复兴传统手工艺;其三,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文化活动中嵌入政策宣传、道德评议等内容,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例如,部分乡村通过“道德积分榜”将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挂钩,有效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

二、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与问题

(一)主要建设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和内生驱动型。政府主导型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财政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存在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匹配度不高、持续性不足等问题。社会参与型模式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文化建设,形式灵活多样,创新性强,但受限于资金和人才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内生驱动型模式最具生命力,主要依靠本土文化人才和群众自发组织,扎根乡土文化传统,群众参与度高,可持续性强,但普遍面临传承断层、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二)现存问题与挑战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在资源配置方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经济发达地区与文化欠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在服务效能方面,部分文化设施使用率不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人才支撑方面,文化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备力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在技术应用方面,数字化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此外,文化内容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反映出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理念滞后、方式单一等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政策与机制创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基层文化治理体系是首要任务。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多元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权责边界。政府部门需转变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重点做好政策制定、资源统筹和监督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文化服务效能与财政补贴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财政保障方面,要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增长机制,确保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稳步提升,同时创新文化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政策上要预留文化建设用地指标,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简化审批流程。特别要注重建立文化建设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创新实践,对探索性失误给予宽容。通过政策组合拳,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文化内容与形式升级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实施非遗活化工程,通过现代设计理念改造传统技艺,开发兼具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建设数字化文化站,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民俗,打造互动式文化体验空间。实施“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战略,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每个村培育 1-2 个具有辨识度的文化IP。如传统村落可打造古建研学品牌,红色村庄发展党性教育基地,少数民族村寨突出民俗风情体验。要注重文化表达的年轻化转型,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创新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同时要建立文化创新孵化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展示和转化的渠道。

(三)可持续动力培育

人才和科技是基层文化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要实施“文化新农人”培育计划,重点培养三类人才:乡贤文化带头人、非遗传承新生代、文化经营管理者。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完善传帮带机制和创业扶持政策,为返乡文化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科技赋能方面,建设县域智慧文化云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的便民服务;培训村民短视频创作技能,打造乡土网红,扩大文化传播半径。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民宿体验、农耕研学、手工艺工坊等,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建立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培育夜间文化经济,让文化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全面发展。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需要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也需要立足乡土特色,激发内生动力。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资源配置、服务效能和人才支撑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多元协同机制、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途径加以解决。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文化与产业、生态、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泽.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探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01):49-50.

[2]李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1,(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