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实践-评价”三维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金华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各级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育体系中纳入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优秀品格,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简述了高职创新劳动教育的意义,随即分析了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现状,最后详述了“课程-实践-评价”融合下“知行合一”劳动教学模式的建立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实践;评价;知行合一

引言: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优秀实践性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实践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纳入劳动教育无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亦或是国家建设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职劳动教育工作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知行合一”这一先进理念讲求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将这一理念渗透于劳动教育中可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劳动教育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基础而构建“课程-实践-评价”三维融合创新性教学模式,摆脱传统教条主义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技能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从而为学生将来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路径,而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践性人才,通过建立“课程-实践-评价”融合下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需求而打造更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在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劳动观念与态度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塑造,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同时,“知行合一” 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适应社会变革和产业升级,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高职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2.1 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劳动教育工作的认知不够充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片面追求专业技能教育,而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劳动教育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为劳动教育的高效落实增加了很大的阻力。

2.2课程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失衡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理论授课所占课时量较大、而劳动实践所占课时比例较小,且劳动教育仅限于本学科,并未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另一方面,部分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实践课,但是活动形式过于老套而单一,且实践活动场地建设不足,学生对于劳动实践的参与积极性整体较低,无法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3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配合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以获得教育质量实际反馈,同时为后续教育工作的科学调整与优化提供依据。但是,多数院校并未针对劳动教育设置针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是简单的通过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与劳动实践活动出勤率作为评价结果,根本无法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综合表现体现出来。同时,劳动教育评价主体仅为教师,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

3.“课程-实践-评价”融合下“知行合一”劳动教学模式的建立

3.1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领导需充分发挥自身对于全体教师的工作意识与行为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于劳动教育工作的科学认知,对于劳动教育工作予以应有的重视。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内宣教、定期培训等深化全体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为劳动教育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良好基础[3]。

3.2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基础、劳动教育选修课为拓展、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的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的课时安排方面,一定要注意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均衡性;选修课则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为其安排社区劳动服务、手工制作等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对于选修课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在专业课方面,可联合各科教师对本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找出可与劳动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容,实现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度结合,从而将劳动精神、职业素养深刻嵌入专业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3.3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形式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校内打造专项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供学生参与各种小型劳动实践使用,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空间体验各项劳动项目的流程并掌握劳动技巧;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劳动实践,如图书馆管理活动、校园卫生打扫活动、学校实验室管理协助活动、各种手工制作活动等等,为学生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提供更多机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周边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社区义务劳动,在提高其劳动技能的同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而在参加企业生产与管理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劳动过程,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和职业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4]。

3.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对学生劳动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还应对学生

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协作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的直接评价之余,还应建立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可使其进行自身的合理定位,借此展开自我反思与总结,完成自我调整与优化。教师评价可从专业角度

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给予指导和建议。企业评价能够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社会评价通过社区反馈、社会服务对象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社会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和影响。

4.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性人才的孵化基地,面向学生展开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所不可或缺的路径。为保证劳动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还需尝试多元方式满足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并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使劳动教育能够深入渗透于高职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月圆,葛玉娟,周嘉丽,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25,(05):57-60.

[2]王明雄,殷志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策略——基于12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5):1-6..

[3]毕祥,曹晖,陈亚运,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可行性分析[J].科技风,2025,(06):68-70.

[4]张金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5,(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