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形成研究

作者

李媛颖

国药一机医院 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

摘要:在当今社会,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焦虑性情绪障碍作为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形成。深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心理、焦虑性情绪障碍、形成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权威型教养方式给予儿童适当的自主权,同时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注重与儿童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家长既尊重儿童的想法和选择,又会为其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会倾听儿童的意愿,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建议,帮助儿童做出合适的决定。在日常交流中,家长会耐心倾听儿童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儿童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培养出自信、独立且有责任感的品质。

专制型教养方式强调严格的规则和服从,较少考虑儿童的需求和感受,惩罚措施较为严厉。这类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必须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安排,对孩子的行为有很高的控制欲。例如孩子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一旦未达标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可能表面上会遵守规则,但内心容易产生压抑和不满情绪,长期下去可能导致焦虑、逆反等心理问题。

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引导,给予儿童过度的自由,很少设定规则和界限。家长对儿童的行为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干涉孩子的选择和行为。比如孩子可以随意玩电子产品、不按时睡觉等。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儿童可能难以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和社会规则意识,在面对外界的要求和约束时容易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增加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

2.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表现与危害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在情绪方面有明显表现。儿童会出现过度担忧、恐惧、紧张不安等情绪,情绪波动较大,还容易出现焦虑发作。比如儿童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过度担心,像担心上学迟到、考试成绩不好等。在面对陌生环境或不熟悉的人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甚至会大哭大闹。而且情绪变化迅速,前一刻还比较平静,下一刻可能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极度焦虑。

行为上,患有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儿童可能表现为退缩、回避社交、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儿童会主动避开与他人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走神,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到了晚上,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严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若不及时干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会带来长期危害。这可能会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使儿童变得胆小、自卑、敏感。在社会适应方面,由于难以融入集体,儿童在未来的社交、工作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还会增加成年后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如抑郁症、强迫症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形成的影响机制

情感支持不足是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某些教养方式可能无法给予儿童足够的情感温暖和支持,像专制型教养方式强调服从,较少关注儿童内心感受,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安慰。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儿童会缺乏安全感,总担心自己的行为不能让家长满意,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行为控制不当也会引发儿童焦虑。过于严格的教养方式,如专制型,对孩子的行为有诸多限制和规定,孩子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一旦违反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久而久之会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尝试新事物。而放任型教养方式则对孩子缺乏必要约束,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行为容易失控。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需要自我约束和应对问题的情况时,由于缺乏相应能力,就会感到不知所措,进而引发焦虑。例如孩子习惯了自由散漫,上学后无法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不同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儿童的认知模式塑造。错误的认知模式可能导致儿童对事物产生过度担忧和恐惧。权威型教养方式注重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培养积极的认知模式。而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可能使孩子形成片面、消极的认知。比如专制型家长总是批评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从而对未来充满担忧;放任型家长缺乏引导,孩子可能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危险性,遇到问题时容易过度恐慌,增加焦虑情绪产生的可能性。

4.基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预防与干预策略

改善教养方式是预防与干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基础。倡导权威型教养方式,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注重与儿童的情感沟通和互动。家长应尊重儿童的想法和感受,在制定规则时,与儿童共同协商,让儿童理解规则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多倾听儿童的心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儿童感受到被关爱和支持。比如当儿童遇到困难时,家长不是直接告诉解决方案,而是引导儿童自己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

心理辅导能帮助儿童应对焦虑。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可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辅导过程中,引导儿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帮助他们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同时,教授儿童一些应对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技巧,让儿童在感到焦虑时能够自我调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以更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

家校合作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应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教师要留意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如发现儿童有焦虑情绪的迹象,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要将儿童在家中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双方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家庭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5.结语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对儿童心理的作用机制,能够更好地认识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成因。采取改善教养方式、提供心理辅导和加强家校合作等预防与干预策略,有助于降低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钰钊,任庭苇,任凤,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学龄期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17):16-17.

2.李婷.短程结构式游戏治疗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6):718.

3.寇晓亮,毛一鸣,张雪亚,等.基于C++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34):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