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吴仕磊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地处山东省人口大市——临沂市,是一所面向省内外的职业教育院校,生源以临沂市内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中来自各县区的农村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当前,农村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既遵循青春期的普遍规律,又因农村生活环境的特殊性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征。与此同时,手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也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深入剖析农村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

农村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由于家庭、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甚至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相关研究表明,20%至30%的大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严峻。心理素质作为生命的精神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也将失去根基。因此,在农村中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自卑心理显著,自信心不足

农村与城市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许多农村中职生在进入学校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他们中的多数因升学无望或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而选择职业教育,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缺乏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与鼓励,导致行为习惯较差,甚至出现违纪、违规等现象。此外,社会上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来自外界的压力使得他们在群体中感到自卑,害怕被他人轻视,进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丧失学习动力。加之其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与困惑,最终形成自卑甚至自弃的心理状态。

(二)独立性不足,依赖性较强

农村中职生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方式较为落后,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尤其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关注严重不足。部分学生虽然自尊心较强,但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薄弱,缺乏独立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集体学习、生活及专业选择等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形成了一种依赖性较强的性格特征。

(三)消极心理明显,逆反心理强烈

由于父母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外出务工,许多农村中职生在家庭教育中感受到的是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而非温暖与关爱。在初中阶段,学校往往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开展。部分学生因成绩不佳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冷落,导致他们对学习与校规校纪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状态进一步表现为对父母要求的抗拒、对老师教育的抵触,甚至出现撒谎、顶嘴等行为,最终形成消极、叛逆的心理定势。

(四)性格孤僻,人际交往障碍明显

尽管许多中职生对全新的校园生活充满期待,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归属感,但由于单亲、留守等家庭背景,部分学生性格孤僻,缺乏主动交往的意愿与技巧。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容易产生偏执与误解。这种性格特征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难以融入,进而形成人际交往紧张等心理障碍。

(五)意志薄弱,精神状态萎靡

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生活压力,使得许多中职生形成了封闭与盲目自尊的心理状态。在学校中,他们常因成绩不佳或行为问题而受到老师与同学的不理解,心理上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这种压力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无望,表现出心灰意懒、自暴自弃的情绪。在集体活动中,他们缺乏参与热情;在学习上,他们缺乏目标与动力;在面对困难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与退缩,形成意志薄弱、精神萎靡的消极心理。

二、提升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建立健康的管理机制

针对农村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从管理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应注重心理疏导与规范管理,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培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确保学生在校园中能够获得全面的心理支持与引导。

(二)注重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农村中职生作为弱势群体,渴望得到认可与尊重。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成长过程,包容他们的不足与缺点。通过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帮助他们走出自卑与失败的阴影,增强自信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能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团队意识,促进人际交往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通过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表扬与批评的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到鼓舞的同时,逐步改进自身不足。通过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学校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

(四)设定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能力,设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与进取心。同时,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农村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团队氛围以及明确的目标设定,学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