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自动化技术在火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实践
彭建安
大唐华银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湖南省冷水江市417505
摘要:热工自动化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与系统优化,已成为火电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核心手段。本文从火电厂运行特性出发,分析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原理及系统架构,结合燃烧优化、汽轮机控制等典型应用场景,探讨其对降低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设备运行参数、提升能源转化效率,能够有效推动火电厂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环保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热工自动化技术;火电厂;节能减排
一、热工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原理与系统架构
(一)技术原理: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
热工自动化技术以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为核心,通过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的架构取代传统人工操作模式。DCS依托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锅炉、汽轮机等设备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结合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算法等智能调节手段,动态优化生产流程。例如,锅炉燃烧控制系统通过在线分析烟气含氧量,基于反馈控制原理自动调整送风量与燃料配比,实现燃烧效率最大化。技术升级从经验驱动的粗放调控转向数据驱动的闭环优化,显著提升火电厂运行的稳定性与能效水平。
(二)系统架构:多层级协同控制
1. 基础控制层
基础控制层是热工自动化系统的底层执行单元,依托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设备级实时控制与安全保障。PLC通过逻辑编程完成离散控制任务,例如磨煤机转速调节、输煤皮带启停等,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响应现场设备的开关量信号。DCS则通过冗余网络架构连接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实现对锅炉燃烧、汽轮机调速等连续过程的闭环控制。例如,DCS控制器根据主蒸汽压力动态调整给水泵流量,确保汽水循环系统稳定运行。此外,该层级集成安全联锁功能,如锅炉水位异常时自动切断燃料供应,防止设备损坏。
过程优化层
过程优化层聚焦于运行参数的动态修正与能效提升,通过先进过程控制(APC)与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控。燃烧优化模块结合烟气含氧量、炉膛温度等实时数据,采用模糊控制算法优化送风量与燃料配比,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例如,APC系统通过建立煤粉浓度与燃烧效率的关联模型,自动修正二次风门开度阈值,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机器学习算法还可预测设备劣化趋势,如基于振动频谱识别风机轴承早期磨损,避免非计划停机导致的能耗激增。同时,该层级支持多变量协同优化,例如在变负荷工况下,耦合分析蒸汽压力与汽轮机功率,生成最优负荷分配策略。
管理决策层
管理决策层通过能源管理系统(EMS)实现全厂数据融合与战略决策。EMS整合DCS、PLC、环保监测等子系统数据,构建能耗对标模型,实时生成能效诊断报告。例如,系统通过分析循环水泵运行效率,推荐冷却塔出水温度优化方案,降低无效电耗。在负荷调度方面,EMS结合电网需求与机组性能曲线,自动生成经济性最优的发电计划,平衡发电成本与环保指标。此外,EMS提供可视化看板,集中展示碳排放强度、设备健康度等关键指标,辅助管理层制定低碳转型策略。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火电厂可实现从“经验判断”向“智能优化”的跨越。
二、热工自动化技术在火电厂节能减排中的实践应用
(一)燃烧优化:从粗放调控到精细管理
传统燃烧调控依赖人工经验设定固定参数,难以适应燃煤品质波动与负荷变化,易导致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超标。现代热工自动化技术通过火焰监测器、烟气分析仪等传感设备构建闭环控制系统,实时采集炉膛温度、烟气含氧量等关键参数,结合模糊控制算法动态优化二次风门开度与风煤比阈值,抑制局部高温区形成以减少氮氧化物生成。系统通过自适应学习功能持续修正燃烧曲线,实现煤粉停留时间与燃烧强度的精准匹配,显著提升锅炉热效率并降低飞灰含碳量,为清洁燃烧提供技术保障。闭环控制体系还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消除单一信号干扰,提升燃烧状态评估的可靠性,有效避免因燃料特性变化导致的燃烧振荡或熄火风险。
(二)汽轮机智能控制:提升能量转化效率
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突破传统液压系统响应滞后缺陷,采用“电信号指令-液压执行”复合控制模式,实现主汽门开度与抽汽量的动态协同调节。系统内置转子动力学模型,根据电网负荷需求实时预测蒸汽流量阈值,通过前馈-反馈控制策略减少变工况下的节流损失,同时结合热应力监测数据优化调节速率,延长机组使用寿命。在低负荷工况下,DEH系统采用滑压运行模式降低主蒸汽压力,并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平衡抽汽供热与发电效率,减少能量转化环节的工质损耗。该系统还集成设备寿命预测功能,通过动态调整启停曲线减少关键部件的机械疲劳损伤,为火电厂参与电网深度调峰提供核心支撑。
(三)辅助系统节能改造
1. 输煤系统:变频调速与动态供煤协同控制
传统输煤系统多采用工频电机驱动皮带机,运行速率固定,易因过量输煤造成设备空转或堵煤,导致电能浪费与设备磨损。现代化改造通过“传感监测-变频调速-智能联动”的协同控制架构,实现燃煤输送的动态优化。皮带秤实时监测瞬时煤量并反馈至控制系统,结合锅炉实时燃煤需求与煤仓料位数据,利用变频器动态调节皮带机电机转速,使输煤速率与燃烧工况精确匹配。例如,在机组低负荷阶段,系统自动降低输煤频率并减少启停次数,避免空载损耗;当煤质波动导致燃煤量突增时,则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平滑调整输煤加速度,防止堵煤风险。此外,系统集成堵煤预警模块,通过振动传感器与电流监测识别异常工况,提前触发清堵程序。改造后,输煤电耗显著降低,设备运行寿命同步延长。
循环水系统:温差驱动的自适应调控
循环水系统普遍存在“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弊端,因固定转速水泵持续满负荷运行,导致冷却水无效循环与电能浪费。节能改造以冷却塔出水温度为核心调控参数,构建温差-流量-频率联动的智能控制模型。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冷却塔进出水温差,结合环境湿度、主机负荷等参数,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动态计算最佳冷却水量需求,并输出变频器频率指令调节水泵转速。例如,在低温季节或低负荷工况下,系统自动降低水泵频率,维持合理温差的同时减少水循环总量;当主机负荷骤升导致冷凝器热负荷增加时,则通过前馈控制提前提升水泵转速,避免冷却能力不足。此外,系统引入管网压力均衡算法,通过调节阀门开度与水泵频率协同控制分支管路流量,消除局部水力失衡。改造后,水泵电耗与水资源消耗同步下降,系统运行经济性与稳定性显著提升。
(四)设备预测性维护降低能耗
传统火电厂设备维护依赖固定周期或故障后被动处理,易因设备性能衰退引发能耗上升或突发停机。预测性维护技术通过部署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等智能监测装置,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特征参数,构建“监测-诊断-优化”的闭环管理链。振动传感器捕捉风机、水泵等旋转设备的异常振动频谱,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识别轴承磨损、轴系不对中等早期故障;红外热像仪扫描管道、阀门表面温度场分布,通过热成像对比分析定位保温层破损或蒸汽泄漏点。系统集成故障特征库与专家诊断规则,基于实时数据预判设备劣化趋势,动态调整运行参数或启动预防性维护程序。例如,提前降低存在磨损风险的风机转速以延缓故障发展,或优化清洗周期抑制换热器结垢引起的传热效率下降。该技术通过减少非计划停机与低效运行时长,显著降低设备故障导致的额外能耗,同时延长关键设备使用寿命,为火电厂实现节能与可靠性双重提升提供支撑。
结语
热工自动化技术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的运行管理,显著提升了火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环保水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火电厂有望构建“感知-分析-决策”一体化的智慧能源体系,进一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李宽广.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设计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探析[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8):170-171.
董鹏.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设计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J]. 工程管理,2022,3(12):4-6.
浮岩.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中节能减排分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