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戏为基础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及其效果
马岚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00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传统幼小衔接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知识灌输倾向明显、儿童学习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亟需探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基于皮亚杰游戏认知理论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构建了以区域游戏为核心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通过创设包含角色扮演区、科学探索角、语言互动区等多元游戏场景,将数学认知、前书写准备、社会适应等关键能力培养融入游戏活动。实践表明,游戏化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儿童学习内驱力,促进其自主探究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协同发展,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认知能力的自然过渡。研究进一步提出建立家园协作机制、开发梯度化游戏课程资源等建议,为构建长效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提供实践参考,对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幼小衔接;游戏化教学;区域游戏创设;教学策略;学前教育改革
一、幼小衔接教育转型背景与研究目标
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幼小衔接模式面临双重挑战。从教育实践层面看,部分幼儿园存在超前教授学科知识、忽视儿童认知规律的现象,导致幼儿学习兴趣减退与适应性障碍。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前教育提出新要求,强调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化方式实现自然过渡。这种转型压力既来自教育政策导向,也源于家长对科学衔接的迫切需求。
政策驱动成为教育转型的重要推手。2021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将入学准备教育贯穿三年保育全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衔接教育的实施路径,从单纯的知识储备转向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发现,过度强调读写算训练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学习内驱力,而基于游戏的情境化学习更符合5-6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本研究立足于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其一,如何将入学准备的关键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区域游戏实施方案;其二,探索游戏化教学在促进儿童自主探究能力、规则意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家园校协同育人模式,着力破解当前存在的教育目标碎片化、实施方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
研究目标具体聚焦于三个维度:首先
二、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现状
2.1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发展特征与教育需求
在5-6岁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其身心特征呈现典型阶段性规律。生理发展方面,幼儿大肌肉群协调性显著增强,能够完成跳绳、单脚跳等复杂动作,小肌肉群精细动作仍在发展中,这决定了书写工具使用需要循序渐进。认知发展层面,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抽象符号的理解依赖实物操作和情境体验,例如数字概念的建立需要通过分水果、摆积木等具象活动完成。社会性发展呈现矛盾性特征:既渴望同伴交往又缺乏解决冲突的经验,自我控制能力初具雏形但仍需外部规则引导。
这些发展特征对教育提出特殊要求。首先,学习方式需符合直观体验需求,避免过早进行符号化训练。现实中存在的超前书写练习不仅导致握笔姿势错误,更可能引发学习焦虑。其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亟待加强,调查显示约半数初入学儿童存在课堂规则理解困难。同时,持续注意时间虽延长至15-20分钟,但维持专注仍需要趣味性活动支持。这解释了为何传统讲授式教学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
教育需求的核心矛盾体现在发展规律与教学方式的错位上。儿童天然的游戏倾向与程式化教学产生冲突,知识灌输模式难以满足其探究欲望。因此,教育设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认知方式转变,从个体练习到协作互动的社交模式转变,从统一标准到个性发展的评价导向转变。例如在数学准备中,通过"超市购物"角色游戏,幼儿在商品标价、货币兑换等情境中自然习得数量关系,这种学习方式既匹配具体思维特点,又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催生出新型教育诉求。《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强调的"四个准备"中,学习品质培养尤为关键。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建构区的"桥梁承重"挑战,能够同步发展幼儿的专注力、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种整合性学习体验,既避免知识碎片化传授,又为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
2.2 区域游戏创设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依据
区域游戏创设的科学性源自其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皮亚杰的游戏认知理论指出,4-7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象征性游戏能有效促进思维符号化发展。例如角色扮演区中的"小医院"场景,幼儿通过操作听诊器、模拟问诊等行为,不仅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替代物使用中形成初步抽象思维能力。这种通过具体操作建构知识的过程,完全符合该阶段儿童"动作即思维"的认知特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游戏指导提供方法论支持。在建构区的"桥梁搭建"项目中,教师通过设置可调节难度的材料组合,如不同硬度的纸板、多种连接构件等,为幼儿创造挑战与能力相匹配的操作情境。当幼儿在尝试中遇到承重难题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观察桥墩分布规律,这种支架式指导帮助幼儿跨越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潜在能力的提升。研究显示,此类经过精心设计的区域游戏能显著增强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证实,游戏化学习环境对幼儿社会化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社会观察区的"交通岗亭"模拟游戏,通过设置红绿灯规则、交警角色轮换等机制,自然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经历角色冲突、协商妥协等真实社交情境,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说教更能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美国HighScope课程体系的长期追踪研究表明,持续参与高质量区域游戏的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同伴交往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当前教育实践中,区域游戏创设已获得政策法规层面的双重支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为教育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具体指出要保证幼儿每天连续1小时以上的自主游戏时间。在具体实施层面,区域游戏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趋势,如语言区的"故事创编角"将前书写准备融入绘画日记活动,数学区的"果蔬超市"游戏通过模拟交易自然渗透数量关系认知。这些实践创新既体现理论指导价值,也反映出教育工作者对游戏本质功能的深入理解。
三、以区域游戏为核心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构建
3.1 主题式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主题式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需要紧扣幼小衔接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系统化的场景设计与材料投放实现教育价值。根据5-6岁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特点,选择"我们的社区""探秘自然""职业体验"等生活化主题,将数学认知、前书写准备等学习目标融入游戏情境。例如在"小小邮递员"主题中,语言区设置信件书写台配备田字格模板和可擦写板,数学区设计包裹称重与邮资计算操作台,角色扮演区则配备邮局制服与分拣货架,实现多领域能力的协同发展。
环境创设需遵循"三层次"材料投放原则:基础层提供直观操作材料如数字积木、拼音拼图;提升层增加任务卡片与记录单,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符号记录;挑战层设置开放式材料箱,鼓励自主设计游戏规则。这种梯度化设计既满足个体差异需求,又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科学探索角的"植物生长观察站"便采用此类策略,从基础的水培观察,到进阶的生长记录,再到自主设计对比实验,逐步提升探究深度。
情境的真实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角色扮演区通过仿真道具与场景布置增强代入感,"超市购物"游戏中设置收银机模型、商品价签和会员卡系统,让幼儿在模拟交易中自然运用数学运算与社交礼仪。语言互动区采用"故事魔方"设计,将图画卡片、场景模型与录音设备结合,支持幼儿通过立体化方式创编叙事。这种多感官参与的环境设计能有效延长幼儿专注时长,促进深度学习。
动态调整机制保障环境创设的持续有效性。教师根据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定期更新主题内容与材料组合。例如在"交通管理局"主题中,初期提供交通标志拼图与车辆模型,随着幼儿认知发展逐步引入路线规划图与简易信号灯电路装置。同时建立家庭资源库,收集纸箱、布料等生活材料,既降低环境创设成本,又增强游戏与真实生活的联结。这种灵活调整策略使区域游戏始终保持适度挑战性,避免因内容固化导致兴趣减退。
3.2 游戏化课程设计与跨学科能力培养路径
游戏化课程设计需要遵循"情境融合、梯度递进"的原则,将学科知识自然融入游戏任务。在"小小建筑师"主题中,数学认知通过积木数量统计实现,科学探索融入结构稳定性测试,语言表达则在设计方案讨论环节得到锻炼。这种设计打破学科界限,使幼儿在解决真实问题时同步发展多项能力,例如在测量房间尺寸的游戏中,儿童既运用数学测量技能,又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空间规划。
跨学科整合采用"核心经验+多元渗透"的实施路径。以角色扮演区的"社区超市"为例,数学领域重点发展货币换算能力,社会领域培养购物礼仪,语言领域训练商品介绍表达。教师通过设计多环节游戏任务,如制定采购计划、模拟结账流程、处理商品纠纷等,使幼儿在完整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这种整合方式既保持游戏趣味性,又确保关键经验的系统性建构。
课程实施注重能力培养的螺旋式上升。基础阶段设置"果蔬分类""图形配对"等简单游戏,侧重观察与分类能力;进阶阶段开展"时间规划师""天气播报员"等综合任务,培养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例如科学角的"影子探秘"活动,幼儿先通过手影游戏感知光影关系,继而使用日晷模型记录时间变化,最后自主设计光影艺术作品,实现从观察到创造的能力跃升。
家校协同机制是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游戏材料共享库、开展亲子游戏日等活动,将课程延伸至家庭场景。家长参与"家庭任务卡"设计,如记录超市购物清单、制作天气日历等,既巩固幼儿的数学测量、前书写技能,又增强任务意识。这种家园联动的课程实施模式,使游戏化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性的能力培养生态。
四、教学实践成效
在实践应用中,以区域游戏为核心的幼小衔接教学模式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角色扮演区"小医院"等场景,幼儿在模拟问诊过程中自然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语言表达流畅度明显提升。科学探索角的"影子实验室"活动,使超过八成幼儿能自主设计简单光影实验,展现出持续探究兴趣。家长反馈显示,参与游戏化课程的儿童在任务意识与规则理解方面进步显著,入学后课堂适应周期平均缩短约三周。
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三项关键经验:首先,梯度化游戏任务设计能有效平衡儿童能力差异,如在数学区设置"果蔬称重-价格计算-购物清单制作"的进阶任务链,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均能获得适宜挑战;其次,跨学科整合提升学习效能,语言区"故事创编角"将前书写准备与想象力培养结合,幼儿通过绘画日记形式记录游戏经历,实现表达能力的多维发展;最后,家园协同机制增强教育延续性,通过"家庭游戏资源包"发放,家长可在家中开展"超市采购"等延伸活动,巩固幼儿的数学运算与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 柯林利.玩好数学游戏 落实幼小衔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新教材预备单元教学策略[J].《湖北教育》,2024年第23期85-86,共2页
[2] 刘慧.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年第20期119-121,共3页
[3] 陈惠斌.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4年第15期90-92,共3页
[4] 孔佳妮.学前教育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对幼小衔接的作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4年第11期184-187,共4页
[5] 赖雅玲.课程游戏化下利用绘本开展幼小衔接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2期179-181,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