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个体经济时代下数字游民的调研概况
应望正 杜何斌 管桐 秦天琪 杨静静 许智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310018
【摘要】新个体经济时代,数字游民作为新兴职业群体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分析新个体经济时代下数字游民的职业现状及发展路径,通过数据调研、问卷访谈和职业座谈,分析数字游民的发展趋势、地域与年龄分布、学历水平、工作类型、工作时间、收入及职业规划等情况,并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作项目管理、搭建社交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展现出这一新兴职业群体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特点与态势,以促进数字游民稳定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数字游民提供了全面视角。
【关键词】数字游民;职业现状;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新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游民这一新兴职业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凭借网络实现移动办公,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和生活方式,主要活跃于互联网技术、创意产业、自媒体运营等领域[1]。然而,数字游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收入不稳定、职业发展受限、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数字游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和职业满意度,也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2]。因此,深入探讨数字游民的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字游民的发展趋势及职业现状
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数字游民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已达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规模将超10亿。在中国,数字游民群体数量同样增长迅速,这一趋势反映出新个体经济时代下,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更大的职业自主性[3]。
职业现状
地域与年龄分布
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其数字游民主要来源于发达省市,如浙江省内和上海市,地理优势使他们能便捷往返于工作地与家乡,同时享受湖州的发展机遇,在城市选择中,主要考虑社群氛围、成熟的数字游民社区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年龄方面,青年群体成为主力军,出生于1990 - 1999年间的青年占比达63%,2000年后出生的新一代占比为19%,而1980年之前出生的老一辈占比较小。这种分布特点表明,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并选择数字游民这种新型职业模式,他们对自由、灵活的工作生活方式有更高的追求。
学历水平
湖州市数字游民普遍学历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大[4]。这与他们主要来源于发达省市密切相关,发达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了具备较高知识和技术储备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游民工作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高学历为数字游民在互联网技术、创意产业、自媒体运营等领域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他们在职业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工作类型
数字游民的工作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且不受传统工作模式的拘束。从工作类型上看,从事媒体、信息技术、市场、设计等领域的人数占比较大[5]。他们多选择自由职业形式,能够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和地点,不受传统企业组织架构的约束。这种工作模式契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自由、渴望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例如,自媒体从业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节奏创作内容,程序开发人员能够自由选择项目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和创造力。
工作时间与收入
湖州市数字游民工作时间相对较短,每周约为30小时,但收入水平相对较高,50%以上的工作者年收入在20万以内。这表明数字游民在追求自由职业生活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足以支撑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开销。他们愿意牺牲部分收入,以换取更自由、灵活的工作生活方式,体现出对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6]。然而,数字游民的收入稳定性较差[2],这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职业规划
在未来职业规划中,相当一部分人倾向于保持现状,继续从事数字游民工作,且多数人会考虑回到家乡工作[7]。这反映出数字游民对当前工作模式的认同,以及未来乡村对数字游民的吸引力和扶持力度。同时,也说明数字游民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他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注重生活与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三、数字游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收入不稳定与抗风险能力低
数字游民大多为自由职业者,收入多以计件方式获得,且合作伙伴不固定,导致收入波动较大。例如,自由撰稿人按稿件数量计费,翻译工作者按翻译字数收费,项目量的不确定性使他们难以预测收入。此外,数字游民在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潜在风险时,缺乏足够的经济保障,抗风险能力较弱[8]。
(二)职业发展受限
数字游民的工作性质多为临时性或项目制,难以获得稳定的职业晋升路径和长期发展机会[9]。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以保持竞争力,持续的学习压力也成为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
数字游民需要极高的自律性来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没有固定工作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下,容易陷入拖延和效率低下的状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他们可能会感到精神疲惫和职业倦怠,且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交关系,缺乏社交圈,导致孤独感强烈。
(四)文化与社会环境差异
数字游民在不同地区工作和生活时,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此外,许多地方对数字游民职业的认可度不高,传统行业和观念尚未完全接纳其工作模式和价值。
(五)基础设施与资源限制
不同地区的网络设施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网络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无法满足数字游民的工作需求。同时,数字游民在生活和工作时依赖当地的资源,资源分布不均可能导致生活成本高、工作资源匮乏等问题[10]。
四、数字游民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网络服务提供商合作,对网络设备进行升级和优化,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范围。例如,借鉴杭州、深圳等城市的网络建设经验,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鼓励网络服务提供商增加维护人员和技术支持团队,建立网络故障应急响应机制,缩短网络故障修复时间,确保数字游民的工作不受网络问题的严重干扰。
(二)优化工作项目管理
数字游民自身要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合理规划工作项目,预留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和资源。在承接项目时,与客户或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明确项目需求和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和时间表,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计划。比如,定期召开线上会议汇报进展、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成功率。
(三)搭建数字游民社交平台
政府或相关机构应搭建专门的数字游民社交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如聚会、研讨会、户外团建等,帮助他们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在数字游民集中区域设立社交活动中心,配备娱乐设施和交流空间,促进互动交流。例如,定期举办 “数字游民交流会”“数字游民沙龙” 等活动,分享经验和故事,增强其归属感和社会支持。
(四)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在线咨询平台,为数字游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保持良好心态。同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教授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
(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民俗展览、语言学习课程等,帮助数字游民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促进文化融合。提供语言培训和文化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例如,举办 “湖州文化体验周”,让数字游民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增进对当地的了解和认同。
五、结论
数字游民作为新个体经济时代的新兴力量,其发展对个人、社会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实施上述对策和建议,有望改善数字游民的发展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职业满意度。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数字游民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促进其持续稳定发展,使其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新个体经济时代的繁荣与进步。
参考文献:
黄婷.留住数字游民赋能乡村振兴[N].海南日报,2025-01-18(A05).
[2]赵觉珵,潘小多.全球“数字游民”不断增加的背后[N].环球时报,2025-01-17(007).
[3]汤敏.数字游民模式给我国青年就业带来新机会[J].企业改革与发展,2025,(01):71-75.
[4]廖芳.“数字游民”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J].当代广西,2024,(24):14.
[5]周碧蕾.本土数字游民:内涵特征与形成机理[J].求索,2024,(06):62-71.
[6]虞鑫,李一诺.寻找失落的附近:数字游民的流动社交与空间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4,(12):5-15.
[7]曾昕,沙垚.虚拟与现实的居间地带:数字游牧青年的新型社会化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4,(12):16-25.
[8]王珏.数字游牧:理论探索与本土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4,(12):4.
[9]严功军,李晓轩.媒介技术的解放:新移动范式下青年数字游民生活实践——基于安吉数字游民公社的线索民族志研究[J].当代传播,2024,(06):57-61+68.
[10]钟晟,郑梦迪.数字游民社区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J].群言,2024,(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