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在治疗失眠症中的应用与机制探讨
段颖喆
南阳师范学院 校医院,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作者简介]
姓名:段颖喆
出生年月:1992.12.0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南阳市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毕业院校:南阳理工学院
毕业专业:护理学
研究方向:外科护理
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摘要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成果,分析了其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多重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针灸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恢复交感副交感平衡、调节褪黑素等激素水平,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具有较低副作用和较长效益期。尽管如此,针灸在失眠治疗中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其作用路径及临床应用标准化。本研究为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针灸治疗;临床研究;系统调节;应用探索。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失眠症作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失眠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其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已不容忽视。许多患者因失眠问题长期困扰,不仅表现为睡眠时间的缩短与质量的下降,还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症状进一步恶化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现有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大多数药物治疗存在依赖性强、副作用大等问题,导致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且能够长期维持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迫切[1]。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在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针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由精神压力引起的症状。不同于西药治疗,针灸疗法在治疗失眠过程中能减少药物依赖,并通过调整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实现长效改善。
二、失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失眠症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然而多项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免疫、心理及环境因素等多重机制共同作用,形成了失眠的复杂病理图景。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被认为是失眠症的核心机制,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导致了睡眠的维持和调节功能的紊乱[2]。具体而言,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5-HT等在睡眠调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GABA作为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减少会导致神经兴奋性过度,进而加剧失眠症状。此外,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也是导致失眠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感神经的持续激活使得体内应激反应无法得到有效抑制,进一步扰乱了正常的睡眠周期。
在免疫机制方面,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升高也被发现与失眠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表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加剧睡眠障碍。心理因素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不仅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功能,还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异常调节,加剧了失眠的表现。综合来看,失眠症的发生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的交互作用,这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挑战,也为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3]。
三、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与效果评估
针灸在治疗失眠症方面的临床研究已有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大量临床试验表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尤其是在缓解入睡困难、早醒以及多次觉醒等症状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研究普遍认为,针灸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水平、改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对失眠的症状产生显著的改善作用。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神门、三阴交等,这些穴位的刺激被认为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活动,进而促进睡眠[4]。
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更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针灸在失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四、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其在失眠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改善失眠症状。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和5-羟色胺(5-HT)的调节,可能是针灸作用的核心路径之一。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增加GABA的释放,降低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恢复神经的正常抑制作用,进而缓解失眠的症状[5]。此外,针灸通过对交感神经的抑制和副交感神经的激活,恢复两者的平衡,进而促进深度睡眠的发生。
此外,针灸还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来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针灸对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影响,而这些激素在睡眠-觉醒周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对这些激素水平的调控,针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物钟的正常运作,改善患者的睡眠规律。
五、针灸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在治疗失眠症的众多方法中,针灸疗法凭借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和较少的副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失眠症的药物治疗通常依赖于安眠药、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这些药物虽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耐药性以及多种副作用,如头晕、记忆力减退、嗜睡等不良反应。针灸则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改善失眠症的症状,而不依赖外源性药物,因而避免了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问题[6]。
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强调通过改变个体对睡眠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失眠。虽然认知行为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但其疗程较长,且对于一些患者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此外,认知行为疗法需要患者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持久的治疗动力,这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成为治疗的障碍。相比之下,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的过程较为简便,患者不需过多参与复杂的心理调整,治疗方案也相对灵活,可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
进一步来看,针灸疗法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具有治疗速度较快、疗效持久等特点。部分研究显示,针灸能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其疗效相较于药物治疗更具持久性。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神门、三阴交、百会等,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轻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进而改善睡眠。综合来看,尽管针灸疗法在失眠症治疗中已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的全面性及临床应用的标准化。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结合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视角,进一步探讨针灸在失眠症中的具体治疗路径,为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刘帅,张斌.《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33-638.
苏亮,陆峥.2017年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4):217-222.
杨敏,温立新.失眠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6):97-100.
刘芳、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系统评价和 Meta-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6.
赵孝宇,王恩龙.不同针刺方式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5):83-87.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0.华西医学, 2014,29( 10) : 1908-1911.
作者简介:
郭宇(2002.6~),女,河北张家口,昆明文理学院,21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李金艳(2002.4~),女,云南腾冲,昆明文理学院,21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辉宇(1990.6~),女,云南昆明,昆明文理学院,12级硕士,工商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