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探讨

作者

朱彩霞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和瑞第二小学 037003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阵地,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起点,更是培根铸魂、浸润文化自信的关键场域。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也是回应时代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文化认同需求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规范与审美意蕴,为语文课程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内核,使语言学习超越工具性层面,转向对民族精神谱系的感知与体认[1]。然而,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学实践,如何让经典文本与现代生活产生深层共鸣,仍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中构建系统化策略。这一探索过程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实效性,更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与建构,其意义已超越学科边界,成为铸就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一、经典诵读浸润心灵,情境体验深化理解

经典诵读不仅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更是文化基因浸润的载体。教师需立足“诵读为本、体验为径”的原则,依托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构建“诵读—品悟—联结”的三阶教学模型[2]。在实施中,既要遵循“字音正读、节奏感知、情感浸润”的诵读规律,通过范读、跟读、配乐读等形式强化语感培养;又要创新情境创设方式,运用角色扮演、历史场景还原、跨媒介叙事等手段,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认知图式。例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结合“意象图谱”绘制与“诗意剧场”编排,让学生在诵读《静夜思》时同步体验“举头望月”的意境空间,实现语言习得与文化体认的同频共振。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三读三境”的深度体验路径。初读阶段通过“字源探秘”活动,借助甲骨文“株”字的动态演变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树桩形态,同步开展“耕者”“释其耒”等文言词汇的情境释义,将文字解码与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精读环节创设“穿越时空对话”情境:学生分组扮演宋国乡民、现代儿童等角色,围绕“为何笑之”展开辩论,在观点碰撞中自然领悟“不劳而获”的训诫意义。拓展阶段采用“双轴对比法”,纵向关联《南辕北辙》等同类寓言,横向对比白话版与文言版表达差异,通过“文言小剧场”创编活动,让学生用古代衣饰道具再现“冀复得兔”的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言载道”的文化特质。

二、跨学科联动拓视野,多元资源丰富内涵

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置于立体化、生活化的学习场域中,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能引导其从艺术审美、历史演变、科技发展等多重维度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3]。教师在落实过程中,需建立“文化主题轴心”思维,围绕教材内容横向关联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资源,纵向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技术资源。例如,教师可通过博物馆数字资源库提取文物影像,结合艺术学科线条造型知识解析传统纹样;或联动音乐学科赏析古曲韵律,建构视听联觉的文化体验空间。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纸文化”主题学习群。首先联动科学学科开展造纸实验:指导学生用树皮、麻布等原料体验“捣浆—抄纸—晾晒”工艺流程,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纤维结构对纸张韧性的影响,在实践中理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科学智慧。其次融合历史学科拓展文化视野:通过时间轴梳理从甲骨、竹简到宣纸的演变历程,对比世界其他文明书写载体的发展差异,引导学生制作“纸张文明传播地图”,直观感受造纸术对文化传承的划时代意义。美术学科则可开展“笺纸纹样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临摹敦煌经卷中的莲花纹、云气纹,运用对称、重复等构图原理创作具有现代审美的信笺,在艺术创作中体悟“天人合一”的设计哲学。信息技术层面,可指导学生用编程软件模拟纸张吸墨特性,或制作互动课件展示不同朝代纸张的用途变迁,如结合唐代“薛涛笺”讲解诗歌酬唱文化,使科技手段成为传统文化阐释的新载体。这种多学科联动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触摸技术智慧,在艺术创作中感悟美学精神,在历史探究中理解文明价值,真正实现传统文化认知从符号记忆向素养生成的转化。

三、节庆活动激活实践,文化仪式强化认同

教师将静态的文本知识与动态的文化实践相结合,可以构建沉浸式文化场域,使学生在具象化的仪式操演中感知文化基因。教师应立足教材单元主题,选择与传统节庆相关的教学节点(如清明、中秋等),通过跨学科任务群设计,将节气观察、民俗考察、仪式展演等实践环节嵌入教学过程。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为例,教师可构建“神话-节庆-仪式”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体系。课前布置“寻找身边的创世元素”任务,让学生观察社区春节贴门神、元宵扎灯笼等民俗,感知神话在当代的活态传承。课中创设“重构筑天仪式”情境:学生分组扮演祭司、乐工、舞者,用课桌搭建“混沌祭坛”,诵读课文改编的祭文“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配合传统五音阶敲击节奏,演绎盘古“一日九变”的创世过程。课后延伸至冬至节气,开展“身体丈量天地”跨学科活动:测量冬至日影变化,制作圭表模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盘古身高变化”与圭表测影的科学隐喻,撰写《我的创世日记》融合神话想象与科学观察。这种教学将文本符号转化为可参与的文化仪式,使学生在捶打年糕模拟“开天辟地”、用朱砂点染“血脉江河”等具身实践中,既深化了对神话原型的理解,又体悟到“敬天法祖”的文化密码,实现从知识接受到文化认同的跃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经典诵读—跨学科联动—节庆实践”的三维育人框架,系统探索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路径。理论层面揭示了文化基因解码与儿童认知图式建构的内在关联,实践层面验证了情境具身学习对文化认同的催化效应。基于教材的深度文化阐释、多模态资源整合及仪式化实践设计,能够突破传统文化教学的符号化困境,实现文化认知从表层记忆到价值内化的跃迁。

参考文献

[1]崔小平.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4,(09):100-102.

[2]肖曙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智力,2021,(05):73-74.

[3]王瑾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