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严寒春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它能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其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意义重大。然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选取的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例如,在讲解 “农业区位因素” 时,以国外某特殊农业地域类型为例,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缺乏直观认知,难以理解相关知识。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形式单一
许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较为局限,多依赖于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料。例如,在 “大气环流” 教学中,仅通过书本上的大气环流模式图进行讲解,缺乏动画演示、实验模拟等多样化形式。单一的情境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境创设缺乏深度
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情境背后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如在 “洋流” 教学中,展示了世界洋流分布图后,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洋流分布,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脱节
个别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目标。例如,在 “城市化” 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展示城市的繁华景象,却没有围绕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影响等教学目标展开,导致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无法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在讲解 “自然灾害” 时,可以以本地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灾害为例。通过展示本地灾害发生时的照片、视频,让学生描述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分析灾害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这样的真实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情境形式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在 “地球的运动” 教学中,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等特点,理解昼夜交替、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形成原理。
实验模拟:开展地理实验来创设情境。在 “热力环流” 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内,放置一盆热水和一盆冷水,在上方放置一支点燃的香。学生可以观察到香的烟雾在冷热不均的作用下产生的流动,从而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在 “人口迁移” 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时期、不同原因进行人口迁移的角色,如古代因战乱迁移的难民、现代因经济因素迁移的打工者等,通过模拟人口迁移的过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等知识。
(三)深度挖掘情境,培养地理思维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后,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情境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中,展示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上游河谷为什么呈 “V” 字形?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从地形、流速、泥沙堆积等方面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对情境进行拓展和延伸,如让学生思考如果河流流量发生变化,对河流地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深度。
(四)紧扣教学目标,精准创设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 “产业转移” 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以某知名企业向国外转移生产基地为例,展示企业转移前后的生产规模、成本、市场等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该企业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对转出地、转入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情境创设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教学情境创设。
(二)情境创设过程
展示图片和视频:教师首先展示了热带雨林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热带雨林中的植被、河流、土壤、动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学生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河流、肥沃的土壤以及多样的动物。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热带雨林中的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果森林被大量砍伐,会对其他要素产生什么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森林与河流、土壤、动物之间的联系。例如,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被砍伐后,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可能增大,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动物的栖息地也会受到破坏。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关系。
(三)案例效果
通过这次情境创设,学生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这一抽象概念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五、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脱离生活实际、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手段、深度挖掘情境和紧扣教学目标等策略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刘朝川.高考,2024(25)
[2]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梁君钊.现代农村科技,2024(09)
[3]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的案例探讨[J]. 韦宇春.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8)
[4] 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邓线姬.中学课程辅导,2024(24)
[5]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胡志强.中学课程辅导,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