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冰雪艺术景观中的设计对策研究
赵益笳 孟思頣 王午玉
长春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地域红色文化与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的融合,通过文献、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揭示了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研究发现,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冰雪景观的艺术特征相契合,融合可通过创新手法实现。提出了四大应用原则。研究还构建了保障机制,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校园景观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这种融合能丰富校园文化,推动红色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对高校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具有双重意义。
关键词:地域红色文化;大学冰雪景观;设计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培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内涵式发展需求迫切。将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北方高校冰雪景观设计,既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创新革命精神传播形式。冰雪景观的季节性特征与地域文化结合,可形成特色校园符号,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实现精神滋养与身心发展的双重目标。当前实践存在文化挖掘不足、融合方式生硬、系统性缺失等问题。深化融合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可视觉化符号;二是创新景观设计方法论,运用叙事性空间营造与互动装置增强体验感;三是构建"文化+教育+生态"系统化框架,将冰雪景观纳入育人体系,打造地域特色教育品牌。
1.研究目的与价值
本研究聚焦地域红色文化在高校冰雪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构建文化传承与校园建设的融合范式。地域红色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的具象载体,其精神内核与冰雪景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天然契合性。通过挖掘地域红色文化的历史符号与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冰雪景观的设计语言,可实现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更能通过沉浸式空间体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育人场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文化研究侧重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客观考据,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历史脉络梳理,以及华盛顿、林肯等历史人物的研究,为文化景观设计提供了历史依据。但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研究相对薄弱,现有成果多集中于历史遗址保护,如柏林墙遗址公园通过景观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实现文化传承与空间再造的平衡。
2.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红色文化研究呈现多维度发展态势,学者从历史、教育、文化等视角剖析红色基因内涵,提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内核。随着红色旅游兴起,景观设计领域开始探索红色文化应用路径,提出生态性、多样性、软硬景结合等设计原则,倡导本土材料运用与地域文化表达。通过自然基底保护与历史符号转译,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景观空间。
(三)研究空白与创新价值
当前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地域红色文化挖掘深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二是校园冰雪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融合度低,缺乏创新方法论;三是应用效果评估体系缺失,影响设计方案迭代优化。
1.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构建“理论-实践-创新”框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冰雪景观结合。首先,整理国内外学术成果,提炼红色文化精神和设计原则;其次,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案例,总结文化转译经验;最后,通过考察北方高校现状和师生需求,获得实证数据支持。
研究创新点包括:一是提出“文化基因解码-冰雪艺术转译-教育功能嵌入”的融合模式,增强红色历史沉浸式体验;二是利用VR/AR技术重塑革命场景,结合环冰雪材料和互动空间设计提升感染力;三是结合多学科视角,建立红色文化传承长效机制。研究成果为高校冰雪景观文化赋能提供支持,促进红色教育与校园环境融合。
二、地域红色文化与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概述
(一)地域红色文化解析
1.内涵与特征
地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区域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包含物质载体如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和精神内核如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它具有地域标识、历史传承和教育导向功能,融合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与民俗风情,如东北抗联和井冈山精神。地域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是解读历史的文化密码。
2.价值与意义
地域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记忆,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是激励民族前行的精神血脉。实践路径包括:通过沉浸式活动、革命老区实践、思政课程创新等方式,构建"课程+实践+活动"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二)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解读
1.设计要素与原则
校园冰雪景观设计结合自然人文,创造独特空间。自然方面,以冰雪为基底,结合地形水体,通过雕塑艺术赋予文化意义。人文方面,融入校史故事和传统特色,设置多功能空间,传递学校价值观。
设计遵循功能性、美观性和安全性三大原则,确保空间复合利用、艺术氛围营造和活动安全,实现景观价值与实用功能的统一。
2.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冰雪景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仍存在创新与管理短板。[1]部分院校通过冰雪节、雪雕赛事等载体,成功塑造了特色冰雪景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态,又提升了社会影响力。然而,现存问题不容忽视:部分设计过度依赖传统形式,缺乏对地域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深度挖掘;后期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景观生命周期缩短,影响使用体验。
(三)红色文化与冰雪景观融合的多维价值
1.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地域红色文化作为民族精神载体,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传承困境。将红色文化基因注入校园冰雪景观设计,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开辟创新路径。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例,通过冰雕雪塑等艺术形式重构历史场景,可具象化呈现革命先辈的精神特质,增强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
2.校园文化建设需求
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强化特色性与包容性。地域红色文化为冰雪景观设计提供差异化文化资源,通过提炼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基因,可构建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空间。
3.地域特色彰显策略
高校景观设计应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高校可深度融合冰雪资源与抗联文化,通过提取传统冰雪建筑元素、重构历史场景等方式,打造兼具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2]
三、地域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历史真实性原则
地域红色文化作为历史见证与精神财富,其景观设计需以史实为根基。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与艺术转化,筛选代表性红色元素,塑造东北抗联等主题场景时应完整呈现历史脉络,避免片面解读。对争议内容需遵循学术共识,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采用叙事性景观设计与冰雪艺术结合的方式,通过冰雕、雪雕等载体及光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构建沉浸式教育空间,在保持冰雪艺术审美特质的同时,实现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地域适应性原则
设计需深度融合地域自然与文化特征。东北地区漫长冬季与冰雪资源为景观创作提供天然优势,应提炼传统冰雪建筑与红色符号,融入景观造型、色彩与材质设计。
(三)教育互动性原则
通过主题雪雕群具象化革命历史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冰雪艺术创作。建议构建"景观+活动"教育体系,举办冰雪节、红色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双重目标。从对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角度来看,冰雪景观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它成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景观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3]
(四)艺术审美性原则
运用美学原理与创新手法提升景观感染力。宏观层面协调雪雕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微观层面注重人体工学设计。以冰雪的纯净质感为基底,通过红色灯光等对比元素强化视觉冲击。
四、地域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红色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转化
东北抗联文化是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的双重载体。杨靖宇冰原孤军奋战、赵一曼狱中坚贞不屈等史实构成红色叙事核心,其承载的民族记忆与革命精神,为青年价值观培育提供生动教材。
在校园冰雪景观设计中,红色文化元素的转化需兼顾抽象与具象表达。抽象转化通过艺术提炼实现精神符号化:以抗联精神为例,采用红色主色调与几何线条重构地域轮廓,传递革命信念。
(二)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1.叙事性空间构建
利用空间叙事结构增强文化传播。以抗联主题为例,入口处设战士集结冰雕为起点,沿线布置密营生活、伏击战等雪雕场景,配合文字说明形成线性叙事。高潮处以杨靖宇冰雕增强精神感染力,夜间灯光营造战场氛围,嵌入二维码提供延伸资料。
2.互动式体验设计
通过"创作+学习+实践"模式增强传播实效。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冰雪雕塑创作,设置冰雪知识问答区,打造冰上拓展训练项目。这种立体化互动突破传统单向传播,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红色文化从认知接受到情感认同的转化,形成可感知的文化体验闭环。
五、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冰雪景观设计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和学校应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与校园冰雪景观的融合。政府需出台政策,设立基金,协调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形成投入模式。学校应建立育人机制,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设计课程转化文化元素;构建管理架构,宣传部主导文化传播,后勤维护景观,学工组织活动。
(二)人才培养与引进
将地域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冰雪景观设计,关键在于人才。高校需与艺术设计院校、文化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相关课程,结合文化与设计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4]实践平台对培养至关重要,通过项目实践和专家指导,增强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三)多方合作与协同
红色文化与校园冰雪景观的融合需多方合作。高校应结合人文社科与艺术设计,将红色文化研究应用于冰雪景观设计,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政府应制定政策、提供资金,促进校企合作,营造社会氛围。企业可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旅游企业将校园景观融入特色旅游,文创企业拓展市场。
六、结论
本研究探讨红色文化在高校冰雪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出一个三维设计框架,包括历史传承、地域转化和互动表达。通过叙事和互动,将文化符号转化为艺术形式,创建具有教育和审美价值的文化空间。研究还构建了政策、人才和协同的保障机制,为红色文化在冰雪景观中的创新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对高校文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铁军.冰雕工具的种类和使用[J].工程技术2010(23):155
[2]孔崎,陶宁.环境友好型寒地城市公园景观设施优化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4,(09):55-58.
[3]付振宇,王馨雨.吉林省冰雪景观设计创新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23,(08):103-105.
[4]祝劲松,付振宇.新时代下的冰雪景观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设计,2023,(03):35-37.
赵益笳(2004,12-),女(汉),河南洛阳人,长春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孟思颐(2005.01-),女(汉),黑龙江佳木斯人,长春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王午玉(2003.6-),女(汉),安徽合肥人,长春工程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项目来源:长春工程学院2024年度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校园公共艺术设计与研究”(编号:X20241143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