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区民宿邻避效应:风险感知,权益冲突与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

张颖

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民宿纷纷兴起。然而,社区民宿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社区居民的邻避效应。本文通过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探究了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存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区民宿邻避效应普遍存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居民的环境正义感知、风险感知以及社区属性与个人特征等。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实质是经济发展与居民利益的冲突,根源在于民宿经营中各方利益的失衡。化解邻避效应需要进行系统施策,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基础上,促进民宿经济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社区民宿;邻避效应;风险感知;环境正义;形成机制

引言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民宿业在我国各大城市蓬勃发展。基于存量房屋资源盘活利用、激发社区活力的宗旨,社区民宿应运而生。然而,社区民宿打破了原有的社区生活状态,不可避免地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引发了部分居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出现了典型的邻避效应。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产生,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影响了社区民宿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厘清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成因、权衡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对于实现社区民宿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判定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存在性判定

通过对某市12个区517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该市社区居民对民宿持较为负面态度,表现出明显的“不在我家社区”(Not In My Back Yard)情绪。具体判定标准为:①居民对民宿的经济文化价值持积极正向认知;②但对在自家社区发展民宿表示反对;③并出现了相应的抵制行为。这三个特征同时具备,即可判定为存在社区民宿邻避效应。

(二) 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基于环境正义和风险感知维度,构建了影响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四维度指标体系:环境正义感知、风险感知、社区属性和居民特征[1]。其中,环境正义感知包括主体正义、程序正义、分配正义、互动正义和情感正义五个二级指标。风险感知则分解为环境风险、健康风险、社会风险、安全风险、心理风险和经济风险六个维度。通过分析发现,噪音污染、疾病传染、社区声誉与形象、消防隐患、心理焦虑、社区维护成本等风险因素,以及程序正义、居民产权尊重、投诉回应及收益分配等公平正义因素,都对社区民宿邻避效应产生显著影响。

二、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权益冲突与形成机制

(一)社区民宿经营的利益相关方分析

社区民宿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社区居民、民宿经营者、政府部门、物业公司等。不同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诉求,在社区民宿经营问题上态度迥异。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民宿虽然能带来经济文化效益,但也会对原有生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态度较为矛盾;民宿经营者则更关注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部门希望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而物业公司则期望增加管理费收入,同时也担心社区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负担加重。多元利益主体博弈下,如何协调好各方诉求、最大化整体利益,是化解社区民宿邻避效应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

(二)基于环境正义视角的分析

环境正义理论为分析社区民宿邻避效应提供了重要视角。在社区情境中,环境权益应是首要目标[3]。社区民宿经营在不同居民群体中引发的“剥夺感”与“不公平感”客观存在。在公平正义缺失的情绪刺激下,居民的风险感知会出现社会放大效应,进一步强化了邻避行为。本研究表明,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形成与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个层面的环境正义保障不足密切相关。民宿业主在无偿侵占社区公共空间资源、集体产权设施的同时,获取了商业利润。

(三)基于风险感知视角的分析

风险感知理论是解释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另一视角。民宿活动通过环境、健康、安全、文化、经济等风险感知途径,对社区居民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社区居民、街道、管理部门在风险感知方面差异显著。一般民众基于自身利益和公平诉求产生邻避心理,而政府部门则站在经济理性、技术理性立场做出判断。在利益相关者不对等地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下,民众风险感知经常被社会放大,诱发强烈的邻避情绪。

三、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消解路径

社区民宿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化解邻避效应,需要在尊重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制度设计、利益协调、环境营造等多种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福祉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建立健全的社区民宿经营管理制度,是化解矛盾的重要保障。通过在社区层面广泛动员,可以搭建起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协商对话平台。鼓励社区居民、经营者、物业等群体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社区共识[4]。同时,社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民宿管理条例,明确界定公共空间的边界,规范民宿的规模、布局、服务标准等各项事宜,并建立起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民宿日常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也是切实保障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构建社区利益共享机制,让社区居民共享民宿发展红利,是实现多方共赢的必由之路。民宿经营获利的同时,理应反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机制,可以提升社区的获得感。比如,要求民宿缴纳一定比例的社区发展基金,将其定向用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社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环境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等。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实现民宿发展收益在社区的合理再分配,做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才能赢得社区民众的支持与理解。

民宿的发展需要以尊重社区历史文脉与人文特色为前提,注重营造优良的社区文化与环境。挖掘传统民居、特色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与现代民宿相结合,彰显社区的地域特色。大力弘扬社区的包容、友善、互助等优秀品质,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鉴,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加强社区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完善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各类配套设施,也能有效提升社区的宜居性与居民的归属感。

结论

总之,社区民宿邻避效应的化解,需要在尊重基层民意、保障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只有厘清社区治理中的制度规则、利益格局与行为逻辑,协调好效率与公平,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推动社区民宿业健康有序发展。本研究立足中国情境,为化解社区民宿发展中的利益冲突、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比较不同类型社区的差异,探讨社区韧性等因素对化解矛盾的影响,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唐玉兔.互联网背景下的凤凰古镇民宿营销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24,(05):12-15+20.

[2]汪雨.民宿旅游吸引力要素与结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4.

[3]黄和平,裘亦书,姜红,等.社区民宿选址的最小抵抗与风险的社会放大——以上海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24,39(10):97-113.

[4]黄和平,邴振华,钟伟,等.社区民宿邻避效应:风险感知、权益冲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J].旅游科学,2023,37(02):100-116.

作者简介:

张颖,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编审职称,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