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德育家校共育实践研究

作者

刘海斌

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10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它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通过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这些能力还包括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能够满足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还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德育的现状与挑战

(一)高中德育的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高中德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遭遇了众多的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学校方面在德育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然而,这些努力的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般理想,德育效果的提升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家校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高中德育的挑战

1. 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校和家长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偏重于分数和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使得德育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边缘化,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资源。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些家庭中,部分家长缺乏对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认识和掌握,这导致他们在德育方面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孩子们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影响其全面发展。

3. 家校合作的不足: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现实中,学校与家庭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缺失,使得双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需要建立更加紧密和有效的家校合作平台,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德育家校共育实践

(一)明确德育目标,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明确德育目标,携手构建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并且提升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通过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我们能够确保教育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家校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这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以及其他形式的互动活动来实现,目的是共同探讨和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此外,学校和家庭应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三)创新德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面对德育工作的新挑战,学校和家庭都应致力于创新德育方法。通过组织和参与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心理辅导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创新的德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不仅包括物质环境的建设,也涉及精神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的优化。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安全、和谐、富有激励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中阶段的家校共育实践

在高中阶段,通过实施家校共育的实践活动,我们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方面,定期组织家长会和家访等活动,旨在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问题,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加强这些方面的教育。此外,学校还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例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也让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德育过程中。通过这些措施,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从而有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学校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家为家长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形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家校合作网络。

案例二:家庭的德育实践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特别重视教育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家长会定期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通过对话和讨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家长也会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家庭教育措施不仅有助于孩子在道德品质上的成长,也促进了孩子在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家长还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如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感恩和分享。此外,家长也会通过共同阅读和讨论书籍、电影等文化作品,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德育家校共育实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明确德育目标、加强家校沟通、创新德育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家校共育实践的研究和实践,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亮.探索立德树人背景下家校协作的实践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156(09):147.

[2] 徐国荣 . 家校合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J]. 考试周刊 ,2021(36):7-8.

[3] 王玉 . 家校合作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J]. 广西教育 ,2020,1161(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