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的中国精神渗透研究
张朝霞
鄂尔多斯市希望能源职业技术学校 0172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的中国精神渗透。通过分析国学经典蕴含的中国精神内涵,探讨其在职业院校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证案例阐述当前渗透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的渗透策略。研究表明,有效的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传承中国精神,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独特的文化滋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国精神;文化渗透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成为重要课题。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注重文化素养与精神内涵的塑造。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瑰宝,蕴含丰富的中国精神,如自强不息、家国情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将其融入中文课堂对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职业人才意义深远。这些精神内涵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自强不息可激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家国情怀有助于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结合。
一、国学经典中的中国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国学经典中有诸多体现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表述。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在历史人物身上也有诸多体现,像匡衡凿壁偷光,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求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这种奋斗精神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是在面对复杂的职业技能学习和未来职场竞争时的重要动力源泉。
(二)家国情怀的担当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代仁人志士到近现代的革命先烈,家国情怀贯穿始终。在国学经典中,许多诗词文章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担当。例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担当。职业院校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这种担当精神能够促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领域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论语·子路》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在职业院校的学习和未来的职场中,学生将接触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备这种包容精神,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促进职业发展。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国学经典如《庄子》中就有许多关于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现代社会,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也需要遵循这种和谐精神,如在工程技术类职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精神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涵盖哲学思辨、伦理规范与艺术审美等多个维度。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学生通过研读《论语》等经典,可深入理解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职场的行为准则。文本中的历史语境分析,如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与社会结构,有助于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此外,通过对诗词格律与修辞手法的研究,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与文化传承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与职业竞争力。
(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中文课堂通过融入国学经典,可将抽象的中国精神具象化为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从学术层面看,工匠精神体现的不仅是技艺追求,更是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的深度融合。古代典籍中对“技近乎道”的阐释,揭示了技术精进与人格修养的统一关系。学生在解读《考工记》等文本时,能领悟到专业专注、持续改进的职业伦理内涵。这种认知转化有助于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观念与创新思维,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契合。
(三)传承中国精神
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其对中国精神的践行与弘扬具有时代意义。通过国学经典在中文课堂中的深度融入,可借助语义解析、情境模拟及价值引导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理解。课堂教学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将历史智慧与现代职业素养相结合,促进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同时,实践性活动如主题研讨与文本细读,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从而实现传统精髓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转化与发展延续。
三、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精神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院校中文课堂在国学经典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结构单一的问题。部分院校过度集中于《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而对《孟子》《荀子》等著作的涉猎相对匮乏。这种选择性忽视致使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国学知识框架。从学术视角看,经典著作间的互补性被弱化,限制了学生对中国精神多元维度的理解深度。例如,《论语》侧重道德修养,《孟子》强调民本思想,二者融合方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此现状反映出教学设计在内容平衡性与学术延展性方面的不足。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讲授法侧重文本表层解析,教师多聚焦于词汇语义与句式结构的阐释,对深层精神内涵的剖析相对不足。在古诗词教学中,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虽能提升审美认知,但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道德理念等精神要素未能有效关联学生的职业伦理建构与社会实践需求,致使文化传承功能弱化。教学互动性欠缺,未能借助情境创设或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理解,从而影响了中国精神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深度融合。这种单一模式限制了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文化育人维度的拓展。
(三)学生的接受程度
职业院校学生因个体差异,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呈分化态势。从学习基础看,部分学生语文素养薄弱,影响理解深度;从兴趣点分析,其关注重心多偏向职业技能的实用性,认为国学经典与就业需求关联性低,致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国学经典语言结构复杂,语义多重隐喻,进一步抬高了认知门槛,使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面临较大挑战,从而削弱了经典文化的内化效果。
四、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精神面临的挑战
(一)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职业技能的塑造,但其内在亦需文化素养的支撑以实现全面发展。教学资源分配中,因受功利化教育导向制约,国学经典作为文化育人载体,其课时比重与资源保障常处于边缘地位。从实证角度看,部分院校中文课程体系中,国学内容占比不足10%,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精神渗透路径。这种结构性失衡,削弱了中国精神在职业素养中的内化功能,也限制了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理论层面,这反映出教育生态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挤压,亟待通过课程重构予以优化。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
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师的学术素养提出较高要求,需兼具国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掌握与中国精神内涵的深度解析能力。当前职业院校中,部分教师在国学经典的教学实践中,因理论储备有限,难以精准把握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尤其在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教学研究多停留于表层释义,缺乏对经典意蕴的时代转化与职业素养关联性的探索,致使其在课堂中的精神渗透功能未能充分显现。
(三)教材体系的不完善
职业院校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内容的编排呈现碎片化特征,未能构建起以中国精神为核心的思想传承框架。具体表现为篇章选择缺乏内在逻辑关联,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价值引导体系。同时,教材内容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脱节,未充分体现国学经典在塑造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中的应用价值,限制了其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实现。这种现状反映出教材开发在理论建构与实践需求对接上的不足,亟需优化内容整合路径。
结论
国学经典在职业院校中文课堂中的中国精神渗透,具有重要意义且面临诸多挑战。深入挖掘其内涵,可认识到其在提升文化素养、塑造职业素养及传承中国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然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和教材体系的不足亟需关注。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建设、完善教材体系等策略,可有效提升中国精神的渗透效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文化支撑,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发展,使国学经典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滕晓婳.基于“知悟行”的职业院校人文通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4,(15):78-83.
[2]孙雪莹.国学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与思考——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9(05):108-112..
[3]张健,杨玲玲,张静.试析高职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的依据及重要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