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作者

彭应霞

内江市市中区伏龙初级中学

一、注重直观操作,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学生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 9 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 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 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 ? 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 左边摆 9 根 , 右边摆5 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 ? 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 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 根凑成10 根。然后和剩下的4 根合起来就是14 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并板书“凑十法”,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 , 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 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 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 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 ? 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 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 ?( 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 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 ( 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 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 为什么不一样 ?”( 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 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 少 ) 几”是一个难点 , 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 ( 少 ) 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 3 再数 2个数就是 5,所以 5 比 3 多 2,有的想 3 再加几等于 5,所以列式 3+2=5, 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 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 : 学生有 10 人,老师有 4 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 ? 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 ? 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 2 个吗 ? 如果把这 2 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 ?( 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 ) 怎样求这一部分 ? 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 ( 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 ),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刚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形,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其次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创新策略,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通过实施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们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同时,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一年级数学》[M]。作者:严军、薛凯。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页数:106 页。

[2]《数学一年级( 下册)》[M]。作者:郭扶庚 杜彦华。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 年1 月。页数:98 页。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 数学一年级上册 )》[M]。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 年5 月。页数:2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