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三营镇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及应用前景研究
杨玉花
大理州洱源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站 671200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洱源县三营镇积极探索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目前,当地部分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但仍面临机械适配性差、技术推广困难和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该模式整合了机械化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模式有望突破瓶颈,为三营镇及其他地区大麦种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技术;应用前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与质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任务。洱源县三营镇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大麦作为当地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近年来,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在农业领域崭露头角,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供了新路径。三营镇积极探索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力求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这一模式不仅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解析
(一)机械化整地技术与设备
在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进程中,机械化整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开端环节,其技术标准的严苛程度不容小觑。从耕深层面来看,通常需达到20至25厘米的深度范围。这一深度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使得土壤通气性提升约30%-40%,保水性增强20%-30%,为大麦根系的茁壮成长构建起优良的土壤环境。在土地平整度方面,地面高差务必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一般要求控制在±5厘米以内,以此确保后续播种环节中种子分布的均匀性,以及灌溉过程中水的均匀覆盖,避免出现局部干旱或积水现象。以洱源县三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当地常用的整地机械为拖拉机配套的深翻犁与旋耕机,能够将深层土壤彻底翻起,使土壤充分熟化,极大地改善土壤结构。其单次作业宽度可达2-3米,每小时作业面积约为3-5亩,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土地的深翻作业,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旋耕机则对深翻后的土壤进一步实施细碎和平整作业,其作业深度一般维持在10至15厘米,能使土壤颗粒更为细小,为种子着床创造有利条件,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5至8亩。这些设备的高效作业,大幅缩短了整地周期,相较于传统人工整地,效率提升了数倍之多,为大麦的适时播种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机械化播种技术与要点
机械化播种技术对于大麦的种植质量与最终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三营镇的示范种植实践里,主要采用条播和穴播两种方式。条播时,种子在田间呈均匀分布状态,行距一般控制在25至30厘米。这种分布方式能够显著改善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而且,条播能够使每亩土地的植株分布更为合理,一般每平方米种植株数保持在150至200株,为大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了保障。穴播则能够精准把控种子间距与深度,种子间距通常设定在10至15厘米,播种深度维持在3至4厘米。这一深度范围有助于种子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播种机的选型需依据不同的种植需求与土地条件进行精准抉择。在三营镇,部分农机合作社引进了能够适用于水稻、麦类、油菜等小粒种子的播种设备,实现了一机多用与精准条播。此类播种机配备了先进的播种量与播种深度控制系统,可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精确地将种子播入土壤。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在 12 至 15 公斤。在千亩大麦种植区域,该播种机每天作业面积可达 30 至 40 亩,相比人工播种,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并且,机械条播每亩用种量仅为人工撒播的 60%,节种效果十分显著,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
二、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的应用前景展望
(一)短期前景:技术优化与规模扩张
在未来 1 - 3 年内,洱源县三营镇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将在技术优化与规模扩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技术优化上,机械收割环节将成为重点突破领域。随着对当地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研究的深入,针对山地、坡地等特殊地形,研发人员将对现有的大麦收割机械进行针对性改造。例如,为收割机加装适应复杂地形的履带式行走装置和高精度的地形感应系统,提高机械在山地、坡地的稳定性和通过性,使机械能够更灵活地穿梭于不同地势的大麦田,降低因地形因素导致的收割难度和故障率,预计可使复杂地形下的收割效率提升 30% - 50%。在规模扩张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将发挥关键作用。政府会加大对购买农业机械(尤其是收割机械)的补贴力度,这将大大降低农民购置机械的成本,提高他们参与机械化种植的积极性。通过组织现场示范活动和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亲身体验机械化种植,特别是机械化收割的优势,预计每年新增参与机械化种植的农户数量将达到 100 - 150 户。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将应运而生,这些组织能够整合机械资源,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的机械化种植服务,重点提升机械收割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从收割到运输的一体化服务。到 3 年后,三营镇大麦全程机械化种植的面积有望扩大 50% - 80%,生产效率提高 40% - 60%,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长期前景: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
从长远来看,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将推动三营镇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在产业升级方面,机械收割的广泛应用将与其他机械化环节协同促进大麦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统一的种植标准将得以确立,从种子选择、种植技术到田间管理和收获储存,都将遵循严格的标准,这将大大提高大麦的品质和产量稳定性。并利用机械化种植和收割过程中积累的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现精准种植和精准营销,打造具有三营镇特色的大麦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振兴方面,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岗位,还将催生农机操作手(尤其是收割机械操作手)、技术维修人员、农业数据分析师等新兴职业,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预计每年新增就业岗位 150 - 200 个。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最终,三营镇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推动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洱源县三营镇大麦全程机械化示范种植模式虽面临挑战,但短期技术优化与规模扩张、长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前景令人期待。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突破瓶颈,该模式不仅能助力当地农业腾飞,还将为其他地区提供范例,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兰昌.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机械化生产技术[J].当代农机,2022,(07):71+73.
[2]王炜,秦春林,陈琛,等.基于专利分析的我国大麦(青稞)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态势[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2,39(01):23-30.